《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近日发布。这是新世纪以来第15个以“三农”工作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中央财经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韩俊说,“今年的文件按照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对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都作了全面部署。”
文件按照“远粗近细”的原则,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三个阶段性目标任务作了部署。这三个目标任务分别是: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
“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这是文件的一个重要内容。”韩俊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抓住‘钱、地、人’等关键环节,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体制机制障碍,推动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促进公共资源城乡均衡配置。”
障碍怎么破?韩俊结合中央一号文件内容指出三个关键——
解决“钱”的问题,关键是健全投入保障制度,创新投融资机制,加快形成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
解决“地”的问题,关键是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土地要素城乡平等交换机制,加快释放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红利。
解决“人”的问题,关键是畅通智力、技术、管理下乡通道,创新乡村人才培育引进使用机制,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加强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造就更多乡土人才,发挥科技人才支撑作用,鼓励社会各界投身乡村建设。
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仍然是深化农村改革的主线,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政策问题。文件对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部署了许多重大改革任务,如部署完善农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政策,按照“落实宅基地集体所有权,保障宅基地农户资格权和农民房屋财产权,适度放活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的方向,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改革。
韩俊强调,这项改革不是让城里人到农村买房置地,而是吸引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流向农村,使农民闲置住房成为发展乡村旅游、养老、文化、教育等产业的有效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