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于2017年12月28日至29日在北京举行,会议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聚焦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一系列新论断、新举措。其中,明确指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高素质、高层次人才外流始终是我国乡村经济、社会、生态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长期以来,由于发展环境落后,我国农村优质劳动力、大学生“孔雀东南飞”纷纷离开农村进入城市,导致乡村创业人才的极度匮乏和基层领导干部的青黄不接,使乡村发展陷入困境,从而形成乡村发展的“空心化”。而乡村产业、生态、文化、治理等均需要人才先行,如何吸引“孔雀”回巢是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之一。
首先,坚持正确导向,转变“宁愿打工不当农民”的教育理念。从初级教育开始,就要引导学生真正认识农村,了解“现代农夫”的科技含量和未来发展空间,强化农民也是有吸引力的职业理念。在高等教育中,特别是依托各大农业院校为学生提供实习基地和创业平台,充分融合科研理论与产业实践,为高校人才提供多元化的就业渠道,充实乡村建设主体,造就一批真正服务于乡村的精英人才。
其次,坚持软、硬件建设,进一步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和文化氛围的提升。深入落实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要求,特别是提高农村生活性基础设施建设,拉近与城市生活设施的差距,打破城乡人才流动的屏障。另外,在农村软环境建设方面,积极营造健康、丰富的文化氛围,开展贴近农民生活、提高文化品质的文体活动,让乡村的文化生活不断丰富、乡风更加文明。
最后,坚持制度保障,以长效机制的建立打消人才“孔雀回巢”的种种顾虑。一是创新基层领导干部选人、用人机制,积极选派基层年轻干部到农村、企业、重点建设项目等岗位进行综合能力培养锻炼,提升乡村管理水平,打造优质的营商环境;二是针对创业、创新型高端人才,应提升其资金、设施、团队等研发配套水平,搭建乡村重点产业创新平台;三是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医疗保障制度,实现城乡一体化。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随着高覆盖、无缝隙、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正在不断完善,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保障差距也将逐步缩小,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的建成将打破人才流动的最后壁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