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通过完善营商环境提高生产力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要完善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十三五”时期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对营商环境提出了更高要求。国家层面对营商环境的建设高度重视,李克强总理甚至提出“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我国各地行政部门认识到营商环境的重要性,对优化本地营商环境作出了重要部署。

怎么样才算是良好的营商环境呢?从2004年开始,世界银行对各国各大经济体的营商环境进行了全面的评价,并形成了营商环境报告。该报告的英文名称是《Doing Business》,翻译成中文就是“做生意”。因此,从这个名称中可以得出良好的营商环境就是一个公平高效、和谐稳定、安全放心的市场环境。建设这样的环境应从以下三点入手。

第一,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营商环境报告显示,2015年在中国内地开办企业需要的平均天数为31.5天,香港需要1.5天,新加坡仅需要0.5天。从这个数据可以看出,就政府办事效率而言,我国与发达国家和地区还是有较大差距的。政府效率直接影响到企业的运营成本,有关研究表明,政府服务的透明度和便利度越高,企业的入驻率就越高,企业聚集的密度就越大。不管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强调再造政府服务流程,提高服务效率。具体做法是,运用大数据技术打开政府横向部门间、政府与市民间的边界,促进政府数据的共享和公开,推动行政流程再造和行政管理改革,进而提升政府工作的效率和水平。首先,大数据技术可以集中各部门的数据资源形成“数据云”,打破原有时间和空间的束缚,提高数据共享效率。其次,基于大数据的政务信息开放和共享平台,利于打造阳光政府和推动万众创新。最后,大数据技术有助于规范政府各部门的数据存储标准,弱化各自为政的思想,增强各部门间数据的一致性,有效地解决政府部门间数据冲突等问题。

第二,改善政务诚信的水平。良好的营商环境有赖于诚信的社会环境。社会诚信具体说来就是个人诚信、企业诚信和政务诚信三个方面,个人诚信是基础,企业诚信是核心,政务诚信是保障。孔子说过: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政府的一举一动不仅影响到其自身形象,还会成为普通群众做人做事的标准。只有政府带头讲诚信、说实话、办实事,认真负责,才会在全社会营造出诚信之风。政务诚信在整个社会诚信体系的建设中具有引领作用,可以产生良好的示范效果,从这个意义来说,政务诚信建设应该最先启动。如此一来,食品安全、环境卫生等问题才会日益减少甚至消失,整个社会才能健康稳定发展。要切实提高政务诚信水平,应做好三个方面:一是构建政务诚信监督体系,建立政务诚信专项督导机制,实施政务诚信考核评价。二是健全政务信用管理体系,通过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进行收集,并依法依规向社会公众公开。三是抓住重点领域的政务诚信建设,着重惩处在招商引资过程中的政府承诺不兑现、政策不落实等失信行为。

第三,重点建设企业诚信。良好的营商环境亟需诚信的企业。不管一个企业现在拥有多少高科技的机器设备,拥有多少光鲜的荣誉称号,拥有多少技术人才以及企业品牌优势,只要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出现诚信问题,丢了自身的诚信价值那么也就等同于失去了企业价值,最终将在市场中消失。诚信是企业打开市场大门的钥匙,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石,是企业最宝贵的无形资产,是企业文化的重要价值观,能增强企业内部的凝聚力,进而为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利益。企业是市场的重要主体,是营商环境的缔造者,因此打造良好营商环境必须重点建设企业诚信。而企业诚信建设关键在监管,需厘清各部门市场监管职责,推进市场监管法治化、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构建以信息归集共享为基础,以信息公示为手段,以信用监管为核心的监管制度;推进以法治为基础的社会多元治理,健全社会监督机制,切实保障市场主体和社会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构建市场主体自治、行业自律、社会监督、政府监管的社会共治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