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谢瑶
长沙新港,是全国内河28个主要港口之一,长江开放经济带和沿海开放经济带结合部腰部位置的关键节点。
2月1日,气温低迷,冷风飕飕,这里却是一派繁忙。集装箱码头上,高大的龙门吊在货场轨道上来回移动,将码垛上的集装箱精准地装上大卡车;满载货物的车辆络绎不绝,装货、卸货,有序进行;一艘艘轮船在湘江东西两岸高楼的掩映下往来穿梭,沿湘江北上,顺着长江“黄金水道”一路大海,物流全球。
在全球经济下行压力背景下,长沙2017年GDP增速9%,经济总量跻身“万亿俱乐部”。作为地区经济的晴雨表,长沙新港江面上穿梭不停的的船舶就是证明:该港2017年一季度的港口吞吐量就超过2012年全年,2017年1~11月货物吞吐量达650万吨,同比大幅增长36%。“得益于建设长江经济带的国家战略,长沙新港正成为新兴产业走向海外的黄金码头。”新港负责人说。
2016年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为长江经济带指出发展方向: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同年9月,《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印发,确立了长江经济带“一轴、两翼、三极、多点”的发展新格局:“一轴”是以长江黄金水道为依托,发挥上海、武汉、重庆的核心作用,“两翼”分别指沪瑞和沪蓉南北两大运输通道,“三极”指的是长江三角洲、长江中游和成渝三个城市群,“多点”是指发挥三大城市群以外地级城市的支撑作用,加强与中心城市的经济联系与互动,带动地区经济发展。
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提出以来,长江被赋予了新的定位——综合立体交通走廊,沿江城市也随之打开了视野。湖南,地处长江中游、拥有163公里临江岸线,是长江经济带中部的“龙腰”。通过湘江,长沙被嵌入长江黄金水道和长江经济带体系中,辐射全省70%以上GDP、水路距长江入口173公里、离长江入海口1540公里的长沙新港成了腰部位置的关键节点。“千里湘江水,千里黄金路。”在国家建设长江经济带大战略下,长沙合理规划交通优势,依托黄金水道,积极融入长江经济带,形成可通江达海、跨越欧亚、飞驰九天的立体交通网络,将交通优势上升为产业优势,330家企业入选国家、省、市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其中20家企业和项目获批国家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和项目数量居中部省会第一。
根据长沙市打造国家交通物流中心三年行动计划,位于开福区的金霞经济技术开发区将构建水铁公联运枢纽,成为长沙的对外开放高地。在湘江东岸的长沙新港,水铁公联运的雏形已清晰可见。
一辆辆满载钢材的卡车在港区来回穿梭,这批来自华菱衡钢的钢管,从衡阳走铁路运至广铁集团长沙货运中心霞凝物流车间,再由汽车运至2公里外的新港码头。2015年,长沙新港推出水铁公联运模式,来自华菱衡钢的钢管首次通过多式联运在此出口海外,为企业降低物流成本20%以上。如今,钢制品、粮食等货物都采用水铁公联运模式在新港中转,经过铁路、公路、水路三种方式的密切配合,远销海内外。
“长沙紧密嵌入建设长江经济带战略,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创新驱动不断强化,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等新兴产业发展迅猛。”金霞经开区党工委书记杨应龙介绍,近几年港口外贸出口集装箱占全省60%以上,承担长沙市及湘中地区60%以上的内支线集装箱运输任务。在经济新常态下,水运运量大、成本低的优势愈发凸显。随着智能制造的加快推进,广汽菲克、广汽三菱、上海大众等项目纷纷落户长沙,三一重工、中联重科等传统支柱产业转型升级,长沙新港成为工业企业的进出口重要通道。
据统计,2017年1至11月,长沙新港货物吞吐量达650万吨,同比增长36%,其中集装箱吞吐13.9万标箱,同比增长31.1%,件杂散货吞吐372万吨,同比增长40%。其中,港口集装箱货物以外贸为主,经由新港从水路经洞庭湖进入长江、通江达海,远销海内外。集装箱量的迅猛增长反映出港口物流对外向型经济发展的重要助推作用。2017年,湖南省进出口总值2434.3亿元,比上年同比增长39.8%,增幅位列全国第四,中部六省第一。
(下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