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空气好生态就是好福利

优良天数为351天,综合指数为2.17,优良率为98.6%,森林覆盖率达到65.24%。优良的空气质量和生态环境,让贵州省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人民由衷感叹,好空气好生态就是好福利。

2015年,印江荣获贵州省首批省级森林城市,2016年2月被国家绿化委授予全国绿化模范县称号;2016年6月,贵州省政府正式批复印江洋溪升级为省级自然保护区;2017年度印江城区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实际运行356天,优良天数为351天,优良率为98.6%,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为2.17,综合指数全市10个区县排名第一。

这些成果的背后,正是印江坚守生态和发展两条底线,用行动护绿、植绿、增绿的生态建设成果。

制度护绿

溪水潺潺,绿树成荫,土家小楼镶嵌在绿水青山之间,这便是美丽的金厂村。

而在十多年前,金厂村肆意开矿,常年淘金,致使山体遭受破坏,水体污染严重。“自从把矿山关闭后,村庄变美了,水也变清了、来玩的人也多了……”金厂村村民张进军说。

2009年,印江出台《印江河保护条例》,强制关闭金厂村所有金矿,禁止非法开山、采矿等行为,用制度守护青山绿水,保护绿色家园。

环境好了,水清了,村民们发展起来了农家乐。2011年,具有经营头脑的陈琳利用自己打工的积蓄,以手工制作的金豆腐为金字招牌,在金厂河边上搞起了农家乐。每逢周末,游客纷至沓来。

为守住青山绿水,该县还出台了《生态文明建设环境保护规划》,探索建立环境风险评估机制和生态建设与保护的制度体系,不断加强对绿色发展重大决策和相关法律法规实施情况的监督,强化对环境资源、生态建设的司法保护,依法惩治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行为。

行动植绿

“这上千亩林子,倾注了我不少感情。”望着自己守候半辈子的树林,王方文备感欣喜。

王方文家住新寨镇小泽村王家组,上世纪八十年代,村民们砍伐严重,茂密的树木一天比一天少。为守住这片树林,村民们选出责任心强,不怕吃苦的人看树护林,还自发集粮,以每年1200斤谷子作为报酬,王方文从那时起,就成为了一名护林员。30多年来,王方文除精心呵护林子外,还植树造林。如今,林子树高林密,昔日光秃秃的地方也披上了“绿装”。

近年来,该县按照“一年载植、三年变绿、十年见成效”的目标,积极植树造林,加大植绿、护绿力度,加快城周森林屏障建设,对所有行政村进行种树种草,美化绿化,完成人工造林47万亩,森林覆盖率65.24%。

作为全国绿化模范县,印江坚持种一棵树、植一片林的理念,大力开展植树造林。2017年,该县先后组织实施了杭瑞高速公路印江段裸露山体绿化工程、县城周森林屏障小溪沟绿化工程、南环线边坡绿化工程、新寨茶叶农业园绿化工程、合水中学、新寨小学绿化工程等,完成“六绿”工程示范点建设3个,绿化项目6个,项目投资1.02亿元。

产业增绿

“沙多地少、矿多良田少”,过去的沙子坡镇蕴藏着丰富的煤矿,村民们大多都从事煤矿工作,一度时间,致使森林资源遭到破坏,石漠化严重。

“在全面整顿小煤窑之风时期,全镇大大小小的煤厂40多家关闭,很多村民失去了工作,没有了收入。”沙子坡镇党委书记樊礼说。为开拓新路,该镇结合山高气候寒冷的特点,发展茶叶、李子等产业,不仅使农民增收,昔日的荒坡荒山焕发生机,满是翠绿。

怎样才能既改变群众的生活,又保护生态环境,做到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印江审时度势,确定了以茶叶为主,多业为辅的发展之路,做大做强绿色产业。目前,该县建成3个省级农业园区,发展生态茶园37万亩、精品水果10万亩,食用菌规模8000万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