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8日,记者来到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长江源村,一座极具藏族特色的大门矗立眼前,顺着平坦的村路前行,道路两旁是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长廊和一排整齐的转经筒。干净整洁的文化广场上聚集了唐古拉山镇几个村子的村民,穿着色彩艳丽的演出服的藏族小伙和姑娘们穿梭其中,好不热闹。
长江源村的村党支部书记才让昂毛介绍,今年的藏历新年和农历春节是同一天,唐古拉山镇7个村的舞蹈队要彩排庆祝新年的节目,长江源村准备了舞蹈《好日子》《舞动藏历新年》和小品《精准脱贫》等5个节目。
长江源村隶属格尔木市唐古拉山镇,地处青藏高原腹地,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内,有“长江源头第一镇”的美誉。平均海拔4700米,距市区420公里,常年高寒缺氧,气候恶劣,生态脆弱,条件艰苦。2004年11月,唐古拉山镇128户、407名牧民群众积极响应国家三江源生态保护政策,移民搬迁到格尔木市南郊居住,才有了今日的长江源村,现已发展到247户、572人。
2016年8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长江源村考察生态移民、民族团结和基层党建工作。村民们身着盛装,献上洁白的哈达、切玛、青稞酒,表达对总书记最隆重最热烈的欢迎。
习近平总书记第一个去的是村民申格家,同他们拉起家常,了解一家人的收入、工作和学习情况。生态移民之前,申格家住在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内,那里海拔4700米,住帐篷、睡地上,点的是羊油灯。搬迁后,住进了国家给盖的新房,睡在了床上,家具家电也齐全了。总书记高兴地说:“你们的幸福生活还长着呢,希望你们健康长寿。”
格尔木市委、市政府加大了对长江源村投入,新建了景观大门、民族文化长廊、化粪池等,重新改造了村里道路及下水管网,实现了电网入地。
“一年多来,村里最明显的变化就是村里的硬件设施,基础设施有的新建、有的更新,这些变化都和村民的生活息息相关,村里的人感受很真切。”才让昂毛告诉记者,去年村里开始修建天然气管道,目前已经完成了全村50%天然气管道入户工作,等开春天然气通了,家家户户就可以用天然气做饭了,既干净环保又方便省钱。而且村里马上又要实施村道改造了,要将现在的水泥硬化路翻新改造成柏油路。
村里基础设施不断提升的同时,村民的收入也在不断增加。2016年村民的人均收入为1.9万多元,而2017年已达20943.3元,比2004年刚搬下来的人均收入翻了近10倍。
2017年,长江源村的300亩耕地租赁费、牛羊育肥基地租赁费、藏毯厂租赁费、公交站租赁费等集体经济收入达到23万元,在征求村民的意见后,以米、面、油等实物形式把分红发放到村民的手中,平均每人能分两袋米、一袋面和两桶食用油。
大家的收入提高了,长江源村的各项社会事业也取得了显著成效。全村农村牧区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100%,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100%,适龄儿童入学率也达到100%,实现了“两不愁三保障”。
谈到今后的发展时,才让昂毛充满了信心。她说,结合生态和民族特色小镇的建设,今年村里还要建一个民族特色风情园,打造藏餐、藏酒吧、藏饰品、藏驿站、藏俗展示、演绎厅等特色产业一条街,发展旅游产业,主打生态和民族特色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