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经济杂说

一年一度的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千百年时代更迭、社会变革,在这个节日里特别突显的亲情、友情、人情的内涵却始终没有变,人们除旧迎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始终没有变。然而社会现象也好、思维惯性也罢,驱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终究是生产力,这一点马克思早已给出结论。因此不妨在狗年春节到来的时候,说说春节经济。

还记得当年开展阶级斗争教育时的白毛女的故事,就是从过年讲起的。贫苦农户杨白劳借了地主黄世仁的高利贷无力偿还,外出躲债久而未归。除夕日,杨白劳的闺女喜儿在家急切地盼望着爹能回家,因为她知道爹无论多难也会回来过年。杨白劳顶风冒雪回到家里,带回了小姑娘的最爱红头绳,他亲手把红头绳给喜儿扎在头上,父女俩悲喜交加而泣。故事后来是杨白劳被地主逼死,喜儿逃进深山直到迎来解放,开始了新生活。这是旧中国贫苦百姓过年的一个缩影。

在中国,春节回家的确是一个重大主题,于是尽管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交通运输事业发展举世瞩目,铁路、公路、航空等运力成倍增长,但每到春运,出门在外的人们迫切回家的心情和一票难求的尴尬,还是成了永远的话题。现象背后,有经济规律。单就铁路而言,承担着春运主力军作用,所以一直是话题的主角。然而不能忽视除春运以外更多时间列车的空座率,更不能忽视修建铁路的高投入和收回投资的漫长周期。供需永远是一对矛盾,但不挣钱的生意不是好生意。金钱利益驱使黄牛加价倒票,现在又多了网络加价抢票,这钱进了个人的口袋。因此不要简单把对春节回家买票难一股脑归结到铁路企业和垄断体制上。不妨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春运运力紧张、理解买票不易吧,纵有千条解决办法,最根本的办法还是经济上质量上水平。

还有每遇年关,关于进城务工人员被欠薪的话题多年来在这个时候就会成为热点。中国改革开放以后新出现的一个最庞大的社会群体,就是农村进城务工人员。他们为城市建设出力,为促进消费加码,虽然他们直接和间接的贡献很难准确用数字统计,但无疑已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他们明明是受法律保护的,可“辛苦一年到头来白干”的事件还是每每被曝光。长久以来,社会更多从道德层面去谴责欠薪企业和包工头,其实事实上屡屡被伤害到的不仅仅是个人利益,而是透过伤害群体利益伤害整个经济。以城市化带动经济发展是内在规律也是全球经验,我国的城市化还在路上,这个群体作为重要人力资源不可或缺,因此欠薪之恶必须严格用法律整肃。

过春节少不了置办年货这个话题,人们对与喜庆、祥和沾边的商品趋之若鹜。孩子的新衣服,家乡的传统美食,姑娘的雪花膏,长辈的压岁钱,无一不在用力拉动着消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了消费领域的升级,使有关健康和休闲的产品加入到年货的队列,所以这些年春节的消费一年一个台阶,好不热闹。中国改革开放前三十年的经济增长,更多是充分释放人口红利进而通过大量产品出口实现的。而当近年来这一驱动力不再持续,消费的拉动开始发力,正在撑起经济发展的半壁江山。但必须注意到,在大力培育消费升级时,解决年货品种不够丰富,提升产品内在品质不高,替代传统过年方式的办法不多是当务之急。就像今年各地方为保蓝天和安全,对燃放鞭炮出台诸多禁令,可又有什么替代方法可以帮助人们奋力赶走“年”呢。传统春节文化还应传承,否则过年这个词会变得无解。

有道是“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过一个喜庆与祥和的春节,这正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