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荏苒,寒来暑往。2016年的2月25日,我们从钟山脚下、从太湖之畔、从黄海之滨,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汇聚到江苏省灌南县。从此,这里便成了我们的“第二故乡”。转眼间,我们在灌南已经工作生活了两年,一路走来,风雨兼程,苦乐相伴。
难以忘怀灌南县“四套班子”的战友情。还记得两年前相似的冬日,在省政协礼堂与灌南县委书记书记李振峰有力的握手,就像两个久违的老友;还记得华灯初上之时,寒风中灌南县县长商振江等领导热情相迎的场景,仿佛犹在眼前。两年来,灌南县精准扶贫工作收获了一个又一个胜利的硕果、汇聚了越来越多的智慧和力量。两年来,帮扶工作队在实践中逐渐摸索形成了“三清五熟”“四跟四走”“五个两手抓”“六个结合”等一批务实管用、可持续可复制的工作机制,以帮扶实际成效证明了干事创业的人生价值,以创新实干精神赢得了方方面面的肯定、兄弟县区的尊重和干部群众的点赞。
难以忘怀工作队“二十一位”的兄弟情。工作队的队员们分别来自全省各地,来自不同行业,为了共同的使命,离开家庭和亲人,汇集到精准扶贫的旗帜下。两年里,我们并肩战斗,互帮互助,不是兄弟胜似兄弟。两年里,我们共同绘制蓝图,走遍了灌南的乡村原野;我们共同推进项目,挥汗奋战在灌河两岸;我们共同访贫问苦,风里雨里走田头、进农户、拉家常。两年里,我们和全县人民一道,在28个省定经济薄弱村实施148个帮扶项目,推动22个村实现整村脱贫,让3.6万低收入人口的腰包鼓了起来。两年里,我们自编自演的微电影《扶情》、谱写的队歌《我们走在精准扶贫的大道上》、情歌《再见吧故乡》和以亲身体验书写的《帮扶台历》《项目画册》《爱在灌南》等书籍,生动记录了感人至深的兄弟情和不畏艰难、砥砺前行的奋进足迹,深刻反映了与灌南干群风雨同舟、共谱精准扶贫新乐章的奋斗历程。
难以忘怀第二故乡“八十万人民”的鱼水情。总书记常说困难群众是他最牵挂的人。我们时刻不忘这些最牵挂的人,千方百计服务灌南人民,教育资助让闭塞的心灵插上了飞翔的翅膀,医疗救助让久卧病榻的老人重新站立,爱心援助让困难的家庭走出困顿的境地……同吃同住同劳动的两年时光里,我们也成为灌南人民最惦念的人。如果说脱贫攻坚战是新时代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那么,我们与灌南人民建立的新鱼水情也将载入史册、永记心中。
难以忘怀五方挂钩“二十四个后方单位”的帮扶情。扶贫工作牵动着各方的关注,汇集着各方的力量。我们不能忘记,在我们身后有着坚强的后盾,五方挂钩的省直机关、苏南县级市(区)、省属高校科研院所和省部属企业,他们一直在用心用情用力支持着精准扶贫工作。两年间,大后方共有1000多人次来灌南调研考察,后方单位累计出资近6000万元,极大地保障了灌南精准扶贫工作的顺利开展;两年间,在做好“规定动作”的同时,各单位创新做好“自选动作”,积极协调和发挥部门资源优势,累计组织开展健康义诊10多次,义务支教10多次,资助困难群众1000多名,销售地产、农产品数千万元。
“当初,我们进了灌南门,就是灌南人;如今,我们离了灌南门,还是灌南人!”脱贫攻坚还有许多工作要做,今后无论身处何时何地,我们的心都将与灌南紧紧相连。
(作者系江苏省灌南县委副书记、江苏省委驻灌南帮扶工作队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