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一亩三分地

2月4日,正逢农历立春节气,冬将尽春正来。甘肃陇南徽县大河店镇上山村却是一派热闹场面,忙碌了一年的社员们齐聚在合作社里翘首等待即将开始的分红大会,看着百万现金垒起来的“钱墙”;大伙儿你一言我一句,盘算着去年的收入,计划着今年的发展,脸上始终挂着幸福的笑容。

当日,114位入股村民中最多的一户领到了近3万元,最少的也有2000元。

山大沟深、信息闭塞、土地破碎,发展传统农业空间小,村级集体经济空心化,贫困的代际传递现象严重……贫穷,以前是村里的状态。

然而,徽县气候温润,土地肥沃,植被茂盛。当地养殖的一种黑猪历史悠久,主要散养在村庄周边的荒坡和山林之间,由于黑猪常在青泥中拱食、打滚,有食青泥的习性,当地人将这种黑猪叫青泥黑猪。

2016年,为了保护传承原生地品牌,走出一条发展特色养殖产业、带领群众奔小康的路子,当地政府搜集青泥岭山区周边的4个乡镇、30多个村现有的青泥黑猪,成立了大河店镇火石村成立马鞍梁原生态农民养殖专业合作社,建立青泥黑猪繁育、养殖、发展示范基地,在“党支部领导的集体+个体的混合经济”模式带动下,通过“支部引领、村集体持股、群众入股、贫困户配股”的办法,引导村民走出自家一亩三分地的小农格局,融入现代大农业浪潮,至此古老的青泥黑猪才走向规模化养殖。

合作社是建起来了,但是疑虑随之而来:村干部在合作社兼职,如何避免村干部利用公权谋私利?村集体参股合作社,集体、合作社、社员三方利益如何平衡?

“在合作社建设和管理过程中探索出了三分三合科学机制,始终让党支部在保持合作社的稳定性和先进性上起决定性的作用,确保了合作社公开、公平、公正运行。”火石村党支部书记马永强说。

谈起“三分三合”机制,合作社理事长袁碧刚深有感触。“前些年,村上也办个合作社,虽然有个注册名,但根本没有实际运作,属于空壳合作社,甚至就是单纯为了套取国家补贴组建的。”袁碧刚说“现在好了,合作社的运营模式有效地把村级组织、合作社、农户联结起来,形成了一个既相互促进又互不干扰的利益共同体。”

徽县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根本之策,全面实施“123带动百千万”产业扶贫工程,通过“党支部+”模式引领群众因地制宜引导农户发展特色产业,整合运用各类涉农资金,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形成了特色产业竞相发展、农民增收渠道多元、村级积累不断壮大、县域经济稳步提升的多赢局面。村民们鼓起的是钱袋子,收获的是好日子。

在分红会现场徽县县委书记王强告诉记者,乡亲们在村“两委”的组织带领下,积极加入合作社,农民变股民、资金变股金、资产变股份,发展的思路活了、发展的路子宽了,特色养殖的产业势头好了。这不仅是一次全县农村“三变”改革的动员会,还是一次创新“党支部+”模式的经验总结会,也是一次探索股份制混合经济发展的启动会,更是一次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誓师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