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春节消费大数据辨识消费升级

春节长假一晃而过,各种春节消费大数据和各种解读争相呈现。商务部数据,除夕到正月初六,全国零售和餐饮企业销售额约9260亿元,同比增长10.2%;中国银联网络数据,春节期间购物类交易金额同比增长39.2%;国家旅游局数据,春节长假共实现旅游收入4750亿元,同比增长12.6%;天猫销售数据,蒸汽拖把增幅320%,洗碗机增幅188%,窗机器人增幅169%……

目不暇接的数据背后,是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意愿带动的消费市场增长,消费的增长带动的是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党的十八大以后,消费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稳步提升,发挥了“稳定器”的作用。党的十九大报告又对消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包括“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等。这是对消费升级提出的总要求,应该解读为,过去五年里消费增长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发挥了稳定的作用,下一步亟需通过全面消费升级,把消费培育成为经济增长的基础。

全面消费升级将是未来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乃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消费升级有规律和经验,可遵循、可借鉴,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万不能把春节消费数据大幅增长,误读为消费升级的真正内涵,或者盲目认为消费升级已经到来。

从春节的消费数据分析,的确还很难言之为消费升级。春节是中国传统节日,表现出的消费结构和增长也最具中国消费特质。春节七天发生于购物和餐饮的近万亿元消费仍然占据整个消费的主导,而其间餐饮消费金额同比增长40%以上,远高于两者相加10.2%的增幅。足见“民以食为天”依然如故,毕竟“吃了吗!”也还是人们见面最常用的寒暄。吃好喝好是人民向往美好生活的一部分,但从消费升级的本义上看,智利帝王蟹、波士顿大龙虾大卖只能代表大众消费能力的提升,与真正的消费升级无缘。对照统计局发布的恩格尔系数虽然是逐年下降的,但还有不小的进步空间。

春节期间,旅游花掉了4750亿元,看电影花掉57亿元,从绝对数上看大幅增长,但从整体消费的结构比例上看仍偏低。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即不平衡、不充分的论断告诉我们,我国进入以消费主导经济阶段尚需时日,而实现消费升级也还是值得期待的事情。

规律和经验说明,商品消费占比不断让位于服务消费是消费升级的真正含义和必然过程,包括医疗服务、投资服务、文化服务和教育服务等,这些才是整个消费升级过程中需要提升的重要领域。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关于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方针,是基于我国现状与消费结构确定的,春节消费数据更同时说明了,我国在娱乐、医疗、教育、通讯等消费领域还应该加快发展以实现消费升级。

消费升级是一个自然的过程,也是一个引导的过程。首先消费与收入紧密相连,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断增长,是促进消费增长的必备条件,只有消费增长才可能使消费升级成为现实。因此保证经济发稳步发展进而提高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是重要前提条件,实现消费简单数量增长向内在质量增长转化离不开这个条件。其次是引导,必须看到我国消费市场的主流价值需求正在从价格转向体验,这是大势所趋。政府自身有清醒认识的同时,也需要引导企业对此有清晰的认识,即新时代现阶段在倡导勤俭节约、适度消费的基础上去主动迎合这样的趋势,以提供更多高质量的服务体验和服务产品满足市场需求,引导消费“品格”的提升,而不是恣意抬高服务或商品价格,以消费数据增长取代消费升级。

消费是快乐的,真正的消费升级是商品和服务质量日益提高,而价格不断降低,并由此带给人们更大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