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成都市新都区交通局深入实施“改革创新、转型升级”总体战略和“交通先行”战略,全力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输服务质量提质增效升级,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提供有力的交通运输保障。
新都区交通局智慧交通指挥中心2016年1月正式投入使用,极大的解决了传统交通运输行业信息孤岛、监管难、规划难、决策难等问题。如今足不出户就能掌握区内交通全局。智慧交通指挥中心值班主任王小琴说:“现在实现了对新都区所有营运车辆集中监管和统一调度。”指挥中心利用交通行业海量实时数据的特点,形成了“人-车-路”大交通生态圈,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提及以前在钟楼客运站乘车的经历,新都某企业职工梅若楠说:“以前钟楼车站很简陋,连坐的地方都没有,而且比较脏、比较旧。一到那边坐车就心里很窝火。”
2015年6月9日,历时两年多建设的新都区客运枢纽站正式进行试运营。新都区客运枢纽站实现了多种交通方式的无缝衔接和立体换乘,增强了新都城市交通服务功能,优化了群众出行方式,对加速推进成德绵经济区交通一体化进程具有重要的意义。新都区交通局局长代明海表示:“这既是让市民共享交通发展成果,也是对区域发展软环境的重要优化。交通建设所引发的影响总是长远的、潜在的,不管是在建设期还是在运营期都将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
在新都区斑竹园镇莲塘社区,一条名为“三山路”的农村公路从整个莲塘社区中间贯穿而过,它不仅是当地村民出行的一条交通主要通道,更重要的是它还连通了邻居龙桥镇,为两地的发展打下扎实基础。但在一个月前,这路沿线的村民还叫苦不迭。莲塘社区14社村民冯卫成说:“下雨这里基本上就一身都是泥巴,无论是骑车还是走路的,裤脚以下全部是泥水,要遇到汽车开过一身都会沾满泥水。”
冯卫成说,由于受道路所限,莲塘社区流转土地以前就是想都不敢想,对于其他镇村的村民来说也只有羡慕的份。纯粹种田的收入一年只有几百块钱。受到交通难行影响的不仅仅是当地的村民,在三山路上的斑竹园小学复兴校区同样受到了不小的影响。由于道路破损严重,三山路上的公交车只得停止运营,这让原本可以坐公交车读书的学生只能选择步行或者家长接送。距离最远的学生上学有七八公里,带来很大不便。
2017年7月,经过新都区交通局的努力,三山路终于开始破土重建,当年11月中下旬,三山路的主体工程完工。新都区2017年农村公路建设总里程69.6公里,总投资5857万元。其中新建25.2公里,投资2966万元;改建44.4公里,投资5274万元。65万百姓出行不再难。
莲塘社区社区主任凌章兴表示,现在路修好了,已经有几个业主在跟他们商谈租地做农业项目,日子很快就会好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