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把握金融安全与科技创新的关系

本报综合报道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金融安全事关国家安全,也是创新发展的前提条件。对于金融安全的重要性可谓:必须确保“万无一失”,否则就是“一失万无”。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后,中央成立了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强化宏观审慎管理和系统性风险防范,强化监管,确保金融安全与稳定发展。2017年,银监会回归本源,专注主业,强严监管,发布了有关“三三四十”一系列监管文件开展专项检查,开出3452张罚单,1877家机构、1547名责任人员被罚,罚没金额近30亿元。这个数字正是2016年的10倍。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的“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2018年全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工作会议在银行业改革、发展与监管工作的总体要求方面指出,“按中央精神推动银行业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坚决打好防控金融风险攻坚战,防止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在中国银行业协会秘书长黄润中看来,强严监管与创新发展都是以在确保金融安全的前提下推动银行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为根本目的。

黄润中认为,只有善用金融科技,才能助推银行业转型发展。金融与科技融合是大势所趋,银行业要把握住金融科技发展的时代机遇,善用金融科技推动银行业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通过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移动互联等技术的应用,实现从“凭经验判断”到“用数据说话”的转变,进而优化风险管理模式和能力,更加精准地画像客户和识别风险,提升为客户服务的体验性、获得感和满意度,从而有效保障银行业转型发展。

在金融科技深度融合发展背景下,正确处理适度监管与规范创新发展的关系。不仅应借鉴国际监管实践,探索中国特色的与金融科技创新发展相适应的适度监管方式,还要鼓励有条件的银行先行先试,创建敏捷、迭代、容错机制,通过市场激励约束机制自主决定。加大投入,推动金融与科技深度融合发展,形成良好的金融科技生态。

事实上,将视野扩大至整个金融系统,金融与科技的深度融合已成主流之势。此前,四大国有银行分别与BATJ(百度、蚂蚁金服、腾讯、京东)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商业银行与互联网巨头逐步从竞争走向合作。通过不断加大投入,推动金融与科技更好地跨界深度融合发展,形成以数据驱动为基本特征的金融科技公司集群,大力开展普惠金融、绿色金融、数字金融。给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金融服务获得感,形成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共赢的优良金融科技生态。

近年来,随着金融科技的蓬勃发展,为银行业赋能与革新提供了新活力,但也带来了诸多新的风险场景和合规问题。在守护金融安全助力银行业可持续发展上,需要多方共同努力。

黄润中认为,要加强互联网金融监管,所有金融业务,无论是传统金融还是新业态,无论是线下金融还是线上金融,都不能脱离专业有效监管。因此,对金融科技创新发展的监管需要专业适度“严紧硬”,促进其规范发展,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更为需要夯实的基础是补齐短板,对新生事物建立健全相关制度政策,金融科技创新发展更需要监管政策和制度规范的配套支持,明确金融科技监管方式、实施精细化的金融科技监管和鼓励监管科技创新,满足在金融科技规范发展广泛应用情况下的监管需求。

银行业机构需要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确立“科技引领发展”的新理念,驱动内部科技创新;建立“包容试错”的创新文化,鼓励员工尝试新方法,达成新目标,并能接受失败,且从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在科技驱动方面,应改革科技管理体制,激发广大科技人才的创造力。在激励机制方面,参考互联网科技公司,构建内部孵化器引导和鼓励创新,建立激励机制,形成数据驱动的金融科技市场主体。

市场上要建立金融科技信息披露、合规登记、风险提示等制度,提高金融科技服务全流程透明度。加强金融科技消费者和投资人教育,增强其理性认识和维权意识,从而加强对金融科技平台的社会监督,促进其规范健康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