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PPP需要营造公平环境

2月份财政部发布《关于发布第四批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示范项目名单》,最终确定396个项目入选第四批示范,涉及投资额7588亿元。这个消息释放了这样的信号,国家清理PPP项目的同时,依然通过示范倡导这种模式。

2014年以来,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取得了较大发展,缓解了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压力。截至2017年12月末,PPP综合信息平台收录管理库和储备清单PPP项目共14424个,总投资额18.2万亿元,同比分别增加3164个、4.7万亿元。

虽然如此,数据后面还是隐藏着“叫好不叫座”的情形,PPP的发展存在不容忽视的瓶颈与障碍,主要体现在缺乏公平的环境。比如不公平的政府决策,包括项目、社会资本的不当选择和价格不当确定。生产阶段的低效率也是其中一只“拦路虎”,由此滋生利益寻租与腐败的现象更是不容忽视。另外,PPP在不同的地区和领域之间也呈现出冷热不均的状态。

在实践中,PPP也面临着来自政府和市场机制的一些问题,具体表现为决策、生产中公平和效率缺失,以及政府和社会资本自身利益对公共利益的异化。2016年1月底财政部PPP项目库的数据显示,入库项目共计6997个,其中顺利签约、进入执行阶段的仅占项目总数的5%。

如何走出这些困境,实现PPP高质量快速发展?营造公平环境十分重要。PPP本意是运用合作各方的资源更好地服务于公共利益,同时兼顾合作各方的利益。这就需要构建公平、健康、有序的市场秩序,培育强大有活力的企业,赋予市场主体独立自主性。如此,方能鼓励民营、私营企业等参与,并可推动示范项目与其对接,促使项目落地。

这些年的PPP实践说明,在各方合作均衡的状态下PPP项目依然出现了失败的现象,由此要考虑是否界定了公平合理的合作边界。除了PPP中的各方的职责、角色等的界定,更需要促使PPP内部治理机制不断完善,这包括决策、监督、激励约束等机制。现实中,如果PPP项目全周期信息公开力度弱的话,就会发生信息造假、评审舞弊、执行走样等不良现象,严重干扰和阻碍PPP的发展。

PPP的规范发展,需要在具体的技术性、操作性上有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案。比如强化项目动态监管,开展示范项目资本金回头看,确保项目资本金按时足额到位,坚决防止小股大债叠加杠杆堆积风险等。

PPP规范发展,不可或缺的一步就是营造平等的环境,需要PPP相关法律体系的完善,积极跟进的价格、融资等相关配套制度的改革,对PPP项目整体的第三方监督等,这些都是打破瓶颈的有效措施。

特别重要的是,政府作为主导者应该自觉转变政府角色、提升服务水平,更加紧密、平等地与公众合作,加快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切实保障PPP高质量发展。

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终极使命是“回应公共利益”,于民众而言,PPP规范发展正是新时代的一大民生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