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赢脱贫攻坚战 携手共同奔小康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皮山县位于新疆最南端,是一个以维吾尔族为主体,汉族、塔吉克族、柯尔克孜族等20个民族聚居的边境县。皮山县城距首府乌鲁木齐1800公里,山区平均海拔2100米以上,平原地带平均海拔1400米。截至2017年底,全县总人口29.37万人,是新疆22个深度贫困县之一,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32085户、125024人,贫困发生率52.9%。截至目前,仍有25298户、97895人未脱贫。皮山县是和田地区的“口袋底”,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薄弱,产业支撑不够,脱贫任务十分艰巨。2017年,全县国民生产总值25.23亿元,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4.98亿元,公共财政收入1.8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亿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7758元。

自中央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以来,皮山县高度重视脱贫攻坚工作,紧盯“坚中之坚、难中之难”,坚持问题导向,编制深度贫困县脱贫攻坚实施方案,精准制定未脱贫人口脱贫路径,整合各级各类资源,统筹推进工作落实,向深度贫困发起总攻。

理清脱贫攻坚思路

“思路清方向明”才能“效率高步履稳”。2017年以来,皮山县围绕脱贫攻坚深入调研,多次组织召开务虚研讨会、工作推进会、现场观摩会,统一思想,凝聚脱贫共识。结合农村贫困人口建档立卡再复核工作,在摸清贫困人口底数的基础上,集中编制全县“1+14+105”深度贫困县脱贫攻坚实施方案,为未脱贫贫困人口精准制定脱贫路径。结合实际,精心编制精准脱贫攻坚战行动方案,一户多策、一人一策、精准施策。

按照“七个一批”,皮山县拟通过发展产业脱贫24961人、转移就业脱贫10311人、易地扶贫搬迁脱贫7930人、土地清理再分配脱贫36419人、生态补偿脱贫2364人、转为护边员脱贫468人、综合社会保障兜底脱贫15442人。2017年脱贫2334户、8909人,2018年脱贫5851户、23226人,2019年脱贫3705户、14080人,2020年脱贫13102户、49994人。到2020年该县105个深度贫困村全部脱贫。

选准脱贫主导产业

皮山县是一个传统农业大县,产业基础十分薄弱,要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就必须选一个强有力的产业支撑。为此,自2017年5月起,该县党政班子成员多次下基层、入农户,面对面了解贫困群众诉求,通过深入调研,结合该县农牧民文化水平、自然环境、生产条件,综合考虑技能水平、饲养成本、市场前景等因素,把驴产业确立为全县脱贫攻坚的主导产业。制定了“先迅速形成规模、再逐步改良品种、最后延伸发展驴产品深加工”的“三步走”战略。

在产业确定后,皮山县主动作为,采取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突出扩大规模、科学养殖、消灭空胎、发展驴奶业“四大重点”。在资金筹措上,通过扶贫项目调整、县财政自筹、贫困户5万元扶贫贴息贷款政策等途径,集中力量办大事。2017年底,该县驴存栏达3.2万头,其中贫困户饲养2.17万头;2018年力争全县驴存栏达5万头以上。在扩大存栏规模的同时,皮山县还注重增强工作的前瞻性,主动与东阿集团等企业对接,洽谈驴产业合作意向,围绕延伸产业链,种驴厂和驴奶、阿胶等配套产业正在加速建设。目前,最先实施驴养殖的科克铁热克乡阿克欧吞村驴产业已初见效益,受其带动,该县群众养驴的积极性空前高涨,进一步坚定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信心和决心。一名养驴专业户算了一笔账:他有3头毛驴已经产崽,每天每头驴产奶3公斤左右,每公斤30元,仅驴奶日收入270元,除去饲料、人工等成本,每天净赚240余元,加上驴崽的收益,一年以后全家就可以稳定脱贫。

在抓好主导产业的同时,皮山坚持把林果业提质增效作为产业发展的重要内容,统筹抓好核桃、杏子、红枣产业发展,努力实现增单产、提效益、促增收的目的。按照因地制宜、“一乡一品”的原则,大力发展杏李、皮亚曼石榴、杜瓦木瓜等产业,形成了各具活力的产业布局。

拓宽就业脱贫渠道

加速城乡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是推动脱贫攻坚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实践证明,贫困家庭中,一人稳定就业,即可带动全家稳定脱贫。皮山县现有农村富余劳动力近8万人,在自治区党委“三年转移就业10万人”的政策支撑下,结合当前内地用工荒、招工难等现状,皮山县敏锐地认识到,转移就业大有可为。

2017年,皮山县先后向疆外有组织转移就业1566人,疆内“六个一批”途径转移就业2008人,以拾棉花为重点的季节性转移就业达2.2万人。在山东青岛,有一个约2000人的皮山籍务工群体,通过调阅务工人员去年12月份工资表发现,其中工资最高的近7000元,最低工资2800元,很好的发挥了就业脱贫示范作用。这些外出务工人员在当地遵纪守法,每周一自发组织升国旗,每晚坚持1小时普通话学习,在当地获得了很好的口碑。皮山县通过招商引资,引进百达绣丽、溢羊羊等劳动密集型企业,扩大乡村“卫星工厂”数量,组织贫困人员家属开展刺绣、砸核桃等工作,使其每月有700元至1200元的稳定收入。皮山县还积极发掘本地就业岗位,在招聘协警、保安、保洁员等方面首先安排贫困人口,累计实现就地就近转移就业2万人次。

目前,转移就业脱贫已经成为皮山县脱贫攻坚的一个重要发力点,在刚刚结束的县委十一届三次全委(扩大)会议上明确提出,加大转移就业力度,全力打造皮山县转移就业品牌。2018年,皮山县将继续加大有组织转移就业力度,加大向内地务工人员集中的地方派驻工作站,积极抓好对接,搞好跟踪服务管理,坚持不懈把转移就业做大做强。

加速易地扶贫搬迁

皮山县绿洲面积仅0.11万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2.78%,乡镇、村落沿河而居,被分割为大小不等的54块,布局极为分散,“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问题比较突出。为切实解决好这一问题,皮山县经过实地调研和专业论证,完善方案,围绕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确定了皖和新村、金山河两个易地扶贫搬迁点。在搬迁条件上,皮山县严格控制,从45周岁以下有劳动能力无生产资料和占有生产资料较少的贫困户中,遴选7930人实行易地搬迁安置。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2个易地扶贫搬迁点,坚持街区式建设、社区化管理,按照“六通八有”配套公共设施。全面推行集中安置建社区、土地流转建园区、农民就地变工人模式,依托扶贫龙头企业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搬迁的贫困户进入企业成为产业工人,通过固定资产分红收入和劳务收入实现脱贫。综合利用新开垦土地,短期内种植饲草,发展驴养殖业;中长期通过种植杏李,发展林果业,实现脱贫。

截至2017年底,皮山县皖和新村已建成投入使用,可搬迁入住543户、2659人。金山河扶贫搬迁点前期工作已全部启动,计划安置2084户、9003人。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由于历史原因,皮山县先后多次错过基础设施建设机遇,水利方面,渠系建设滞后,现有1400余公里的干支斗渠未进行防渗,农业灌溉能力差。安全饮水方面,全县仍有6.5万农村人口存在饮水安全问题。教育方面,农村学校建设总体较为落后,校舍、操场、围墙等设施陈旧。交通方面,距离县城最远的赛图拉镇至今不通公路,往返该镇需从喀什地区叶城县经新藏公路绕行450公里,途中需翻越3座海拔3000米以上的山口。

对此,皮山县一方面积极争取自治区、和田地区项目倾斜支持,盯住水利、教育、卫生等重点领域,推动项目落地见效;另一方面,依托PPP项目,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投资12.159亿元,建设4个中型灌区节水改造、芒沙水库等水利基础设施。2017年以来,基本完成了农村电网改造,对168个村广播系统进行升级,56个地震灾后重建项目、38个基层政权项目稳步推进,基础设施滞后的面貌有所改善。目前,该县阿克肖水库建设正在加速推进,桑株-康克尔-赛图拉边防公路建设、皮山机场建设等项目储备、申报工作正在稳步推进。

加大教育扶贫力度

皮山县农村居民平均受教育水平只有6.9年,绝大多数学生家长文化水平不高,不重视教育,让孩子“学经不学习”的现象在前些年较为普遍。通过对近年来参与暴恐活动、宗教极端活动的人群进行分析,这类群体普遍受教育程度低,绝大部分只有小学文化水平,辨别是非能力弱,极易被拉拢蛊惑,走向极端。针对这一现状,皮山县坚持把教育扶贫作为一项重要内容,以中小学标准化建设为契机,发挥援疆资金、项目资金的优势,完善硬件设施,改善办学条件。拟新建高级中学一所,对原有职业高中进行扩建,满足高中阶段教育需求。考虑到全县贫困学生失学风险大、贫困代际传递问题突出,2017年以来,皮山县统筹各类资金1633万元,对农村孩子中专、大专、大学阶段的学费实现政府补贴全覆盖,发放各类补助资金1141.6万元,资助贫困学生2193名,有效建立起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防火墙”。

激发脱贫内生动力

皮山县坚持从实际出发激发贫困群众脱贫愿望和创业热情,推动如期拔穷根、摘穷帽。在思想引导上,注重宣教,引导贫困群众牢固树立“幸福的生活是奋斗出来的,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思想,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调动贫困群众的积极性。在扶贫方法上,坚决纠正简单送钱送物等做法,把扶贫与扶志、扶智结合起来,加大内生动力培育力度,通过正向激励,启发勤劳致富脱贫的行动自觉,特别是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对贫困户用小额贴息贷款购买2头驴的,政府为贫困户奖补1头驴,引导贫困群众主动作为,克服等、靠、要思想,提升脱贫实效。同时,皮山县还加大对扶贫政策、措施、成效进行深入宣传,树立脱贫致富典型,组织农牧民群众到皖和新村易地扶贫搬迁点参观考察建设成果,让群众展望易地搬迁后有房住、有地种、有钱挣的好光景,增强群众脱贫信心和决心。结合干部包户住户工作,皮山县还把“帮眼前”与“扶长远”结合起来,要求包户住户干部积极帮助群众谋思路、找门路、鼓干劲,让贫困群众看到出路、看到希望。

全面强化组织保障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解决深度贫困问题,加强组织领导是保证”的指示,皮山县坚持顶层设计,高位推动,力求人员到位、责任到位、工作到位、效果到位。先后成立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工作领导小组和脱贫攻坚前方指挥部,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挂帅,明确成员单位职责,层层压实责任,逐级传导压力,形成大扶贫工作格局。成立“一部十办”攻坚机构,明确责任、细化分工、凝聚合力,形成脱贫攻坚责任体系;整合各级各类资源,统筹推进落实,计划不完成不脱钩,责任不落实要追责。县乡两级均配备副书记专职抓脱贫攻坚工作,安排4名县级领导分管扶贫工作,分区划片抓落实。加强县乡两级工作力量,多方调剂,调整充实县扶贫办领导班子和工作人员队伍,按照大乡5人、小乡3人的标准充实配齐乡镇扶贫办工作人员,落实扶贫专职人员77人,做到专职专用,保证扶贫工作有人抓、有人管、有人落实。明确县直部门“一把手”负总责,做到亲自调研、亲自安排、亲自落实、亲自督导脱贫攻坚工作。由扶贫办牵头,农业、水利、文广等部门各司其职,合力攻坚。完善制度规章,全面落实周研判、月总结、季考核制度。县委主要领导定期听取乡镇、县直部门工作汇报,掌控进度、解决问题、推进落实,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千难万难,只要实干就不难;大路小路,只有行动才有出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肩扛29万皮山人民的小康梦想,皮山县各级党政机关和党员干部以及各界群众豪情满怀、斗志昂扬,将更加坚定地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团结一心,拼博实干,合力攻坚,以更加坚决的态度、更加扎实的举措、更加务实的作风,开创脱贫攻坚工作新局面,确保2020年全县如期脱贫。

(皮山县委宣传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