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莹思 经济日报记者 王新伟
“生态优势已成为贵州最为独特的优势,成为一块闪闪发亮的金字招牌,成为我们永续发展的巨大财富。”3月8日,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贵州省代表团团组开放日上,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委副书记、省长谌贻琴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贵州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强力实施大生态战略行动,初步走出了一条用生态之美、谋赶超之策、造百姓之福的绿色发展新路。
谌贻琴连用三个案例佐证贵州生态文明影响力。一是马化腾宣布在贵州打造最安全的数据中心,把最好最重要的数据放在贵州。“实际上,此前苹果、华为、高通、富士康、阿里巴巴等知名大数据企业已相继落户贵州。”二是今年春节期间,贵阳机场旅客连日突破6万人次,创了历史新高,高铁日均运送旅客10余万人次,同比增长78%。三是2017年国家发布的生态文明建设年度评价结果中,贵州的公众满意度排名全国第2位。
谌贻琴把贵州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做法总结为“四个两”。
“一是着力守好‘两条底线’。”贵州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着力推进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共进。全省经济增速持续5年保持全国前两位,去年位居全国第一,实现了赶超进位的历史性跨越;森林覆盖率提高到55.3%,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县城以上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超过97%。
“二是着力践行‘两山’理念。”贵州致力于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按照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路径,依托凉爽的天气、清爽的空气、山清水秀的环境,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利用型、循环高效型、低碳清洁型、节能环保型绿色产业,绿色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37%。越来越多的海内外游客选择到贵州吸氧洗肺、避暑度假、温泉养生、康体疗养,近年来入黔游客、旅游总收入年增长均在30%以上,呈现持续井喷的良好态势。
“三是着力抓好‘两源’治理。”贵州狠抓污染源和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治理。坚持铁腕治污,坚决落实大气十条、水十条、土十条,采取有力措施淘汰黄标车老旧车,治理历史遗留重金属废渣,整治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风险隐患。
“四是着力推进‘两区’建设。”贵州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和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坚持在生态文明体制机制创新上先行先试,在生态文明地方立法、生态司法机构组建、生态环境问责、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等方面率先开展制度创新,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贵州正全力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和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两个方案的落地落实,努力在生态扶贫、生态大数据、绿色金融等方面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