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吴昊
谈起今年议案内容,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赵皖平说:“近年来,全国各地大力扶持发展特色种养业创新模式,并取得了可喜成效。但目前发展特色种养业扶贫还存在诸多不足。”
赵皖平表示,目前我国特色种养业扶贫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产业结构单一,农民增收渠道不畅。由于贫困户专业水平有限,以至多数只能发展传统养殖产业,缺乏真正长效的脱贫产业,产品单一且季节性强,产业链条协作度不高,农产品附加值没得到充分发挥,增收渠道单一。
经营主体带动模式单一,脱贫效果不明显。区域特色显著、辐射带动力强、有意愿带动贫困户发展的经营主体不多;某些实施规模经营的种植业大户没有能力带动农民致富;少数经营主体与贫困户的产业发展缺乏相关性,产业融合存在障碍,难以促进贫困户发展产业。
帮扶干部主动帮扶动力能力不足。一些帮扶干部工作能力不足,对贫困村、贫困户脱贫束手无策。并且对产业扶贫缺乏积极性,工作中有畏难情绪。有些帮扶单位注重给钱给物,忽视造血能力培育。
资金供需矛盾突出,脱贫任务相当艰巨。贫困县基础设施不完善是不争事实,项目空间布局失衡等问题突出,农村经济发展任重道远。
发展特色种养产业是推动脱贫攻坚的重要出路,赵皖平建议:
实施“三变”改革,提升造血能力。将耕地等资源作为产业资产量化入股平台公司,引导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自有资金投资入股到平台公司。坚持组织化、规模化、市场化产业发展路径。坚持因地制宜选择特色产业项目,走科技提升,创新发展的路子,把产业扶贫政策的功能有效释放出来。坚持分类指导,重点抓好集体经济“空壳村”发展工作,落实项目推进,确保项目早日投产见效。
整合涉农财政资金,发挥扶贫聚集效应。加大财政投入,建立健全财政扶贫资金投入机制,各级财政当年地方财政收入中增量部分和当年清理回收可统筹使用的存量部分要安排较大比例用于精准扶贫。各级农、林、水以及文、体、卫等方面的专项资金也重点向贫困地区倾斜。积极整合涉农财政资金,集中用于支持重点、基础性扶贫项目。
各级政府还要积极拓展融资渠道,加大金融扶贫力度。强化载体支撑,搭建契合金融精准扶贫平台;完善配套政策,发挥基层金融机构作用;积极推动金融机构顶层设计,加大扶贫业务导向及绩效考核机制构建,为基层分支机构提供有力的内部制度驱动;实行金融精准扶贫工作领办制度,促进贫困户与产业平台更加有效对接等。
赵皖平最后强调,要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为脱贫攻坚提供组织保证。要不断充实完善各级扶贫机构,将能打胜仗、善打硬仗的人才调配到各级扶贫办,充实扶贫办人员力量,补齐脱贫攻坚一线干部力量短板,发挥好基层党支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