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柳勇 徐柳琪 麦登奎
“城市转型是痛苦的,这需要壮士断腕的勇气。”广西壮族自治区合山市委书记莫莲说,“合山市在城市大转型开始,就坚持地质环境治理生态和旅游融合、生态和产业融合、文化和旅游融合,最终实现一座座‘煤山’变‘花海’,矿山遗迹变景区。”
合山是一座因煤而生的城市,承载、记录着跨越一个世纪的广西能源工业发展史。这里有广西第一家煤矿企业、广西第一座坑口电厂、广西第一条窄轨铁路,以及保存完好极具特色的工矿棚户区。建市至今,合山为广西提供了一亿多吨煤炭,累计发电量一千多亿度。如今,这座光热之城,没有放弃工业城市的厚重,正将历史与现代结合起来,用已经尘封的矿井、废弃的铁路,通过“工业旅游”的品牌,全力融入全域旅游中,使之重新焕发出生命力。
2017年,合山市共接待游客185万人次,同比增长37.07%;国内旅游总收入15.22亿元,同比增长44.77%。今年春节期间共接待游客7.4万人次,同比增长36%。实现旅游收入5363万元,同比增长43%。
合山市走出一条依托自身独一无二的工业资源开发“工业旅游”的特色之路后,通过乡村现代农业示范区、江河湖库区、乡村民俗文化旅游带动下辖三个镇的全域旅游跨越式发展新模式。
工业旅游 打造全域旅游新特色
2009年,合山被国家列为第二批资源枯竭型城市,昔日因煤炭开采而风光无限的合山急需转型发展,以续写百年煤都的辉煌。
合山市变废为宝创新发展。经过两年多的不懈探索,在18.3公里范围的矿业遗址修建国家矿山公园,把老旧矿山丰富的矿业遗址、老火车站、锈迹斑斑的老铁轨等废弃的工业元素,成功打造出了极具特色的合山国家矿山公园、28号铁轨・十里花廊等多个工业旅游核心区。
工业旅游从无到有,昔日煤山变成了“花海”。目前,已形成以合山国家矿山公园为品牌,构建了国家矿山公园观光游览带、红水河滨江休闲游乐带、矿区怀旧等五大功能区的旅游线路,进一步提升工业旅游品牌,为广西的旅游市场提供更多的新产品。
城乡联动 全方位推进全域旅游
合山市围绕“旅游旺市”发展战略,以创建广西特色旅游名县为着力点,使旅游业成为该市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该市实施城乡基础设施+旅游、精准扶贫+旅游、特色产业+旅游、民俗文化+旅游四大行动,出台了促进旅游业发展决定以及奖励办法,以旅游促商贸。
2017年以来,合山市每个季度举办一次旅游节会,旅游经济效益日渐明显。“三月三”壮族文化旅游节期间,合山市在市区以及乡镇、景区同步举办多个旅游活动,游客量达到4万人次。国庆、中秋期间由各镇举办的各类活动,游客量达到5万人次,旅游消费约600万元。
全域旅游还带动了农民致富。合山市通过乡村旅游项目建设以及致富带头人的帮扶,到2017年底有效带动了全市1920名贫困户脱贫摘帽,提前完成了来宾市下达的旅游扶贫任务。乡村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不仅改善了城乡环境的面貌,还有效提高了居民特别是贫困户的生活水平,旅游业成为合山经济转型发展的一支新生力量。
非遗资源 助全域旅游纵深发展
列入自治区级非遗名录的壮族婚嫁习俗展演、抢花炮、壮师剧展演,是合山市努力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成果进一步丰富了该市旅游资源,增加了精品旅游的内涵。
合山市把非遗文化融入全域旅游中,通过举办一系列民俗活动,以原生态展演为主要内容,展示当地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和保护成果,力助全域旅游纵深发展。
龙王壮族婚嫁习俗,在龙王村已经有600多年的历史,始于明洪武年间,2014年还被列入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每年重大节日,合山市都会优先安排壮族婚嫁习俗、壮师剧等具有本地特色的民族技艺展演。民间壮族婚嫁习俗不仅在村里年轻人的婚礼上真情再现,还搬上市区的影剧院大舞台展演,大红花轿、媒婆提亲、哭嫁、接新娘、迎亲山歌对唱、上花轿、过火盆……这些在电视剧中才看到的中国传统壮族婚嫁习俗壮观场景,如今在合山市的影剧院就能看到完整还原的婚嫁原貌,50多人展演的壮族婚嫁习俗大放异彩,古老的壮乡元素,颇具地域风情,吸引众多游客前来观看。一位外地游客说,如此场面壮观的壮族婚嫁习俗,只有在合山舞台上能够看到。
合山市市长潘振学说:“近年来,我市整合资源,规划布局,做足特色文章,逐渐形成了既有工业旅游的展示,又有观光农业的休闲、非遗民俗活动等全域旅游新业态,使全域旅游成为农民增收的有力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