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全域绿化 打造生态水乡之城
该市大规模推进全域国土绿化,在城市干道广泛应用彩叶植物、乡土植物、开花植物,将单一绿化转向花化、香化、彩化。持续实施绿色城区、绿色廊道、绿色村庄、绿色水系及绿色产业建设。2017年度老河口市绿化完成率、绿化贡献率等多项指标综合评分位居襄阳市第一。
绿色城区建设。围绕滨水宜居城市建设主题,新增绿化面积42000平方米,提升改造面积25900平方米。设置广场花墙,音乐喷泉,叠瀑花溪,让绿地提档升级,让市民尽享绿色休闲空间。
绿色廊道建设。大规模实施“路肩培土、村路分家”工程,全方位推行国道、省道、县乡道路路肩培土,新增绿化空间2000余亩。按照“一路两沟两边树”的标准模式,实施“村路分家”、“田路分家”、界定村路,田路边线达306.9公里,农户门前破砼植绿、见缝插绿达46.9公里。既增添了绿色,又畅通了道路,美化了村庄。
绿色村庄建设。坚持设施建设、环境治理、绿化提质“三同步”,以工匠精神全面推进绿色村庄建设。大力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坚持以绿治脏、以绿治乱,在原有144个绿色村庄省级示范村22个、襄阳市级示范村5个的基础上,新增绿化87个村庄,引导农户在房前屋后建设小果园、小花园、小菜园,美化环境,增加收入。
绿色水系建设。建设全域水网相连、河库相通的水生态格局。完成丹渠渠道绿化提升94公里。完成黑虎山、孟桥川、古城、腾庄等水库库区及泵站绿化造林1000余亩。
绿色产业发展。坚持走“产业强林、绿色富民”道路,大力推进林业产业建设,推动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在李楼镇,以鲍河村为中心,打造万亩油用牡丹基地,栽植油用牡丹2600万株,绿化苗木100余万株,形成了企业、村集体、农户共赢的发展格局;在316国道打造花卉苗木产业基地,目前已完成绿色产业基地近2000亩,栽植各类花卉苗木100万株。2017年全市林业园林产值增长15%,达到68亿元规模。省级林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9家,林业专业合作社达到19家,500亩以上林业大户达到26家,产业基地总面积达到17万亩。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迅速,梨、桃产业三产融合产值规模达到10亿元。
坚持改革创新 释放绿色发展活力
整合资源,推进林业、园林机构与国有林场改革。为达到全市林业、园林一盘棋谋划与实施,实现林业园林资源整合、职能完善、人员作用充分发挥,该市结合机构改革,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推动了林业、园林机构合并改革,2016年底全面完成了机构设置、人员调配。同时,对原3个国有林场整合为2个国有林场,保留百花山林场,将林茂山林场与王甫洲林场合并,成立国有王甫洲林场,纳入省国有林场管理范畴。目前,国有林场改革已进入按改革方案落实执行阶段。改革后林场职工、园林绿化职工通过整编形成了绿化专业施工、城区园林专业管护、廊道绿化专业管护三支队伍。2017年调配全市资源重点启动了7个总投资2.45亿元的林业园林项目,扩宽、增高、提质、添绿,“绿满老河口”三年提升行动十大工程全面铺开。
突出重点,深入推进集体林业综合试验示范改革。抓住“三权分置”改革重点:围绕明晰所有权、巩固承包权、放活经营权,该市积极推进林地规范流转,引导经营权进入市场,大力开展林权资本化改革,现已进入林地流转经营权证办理推广阶段,进一步强化林权资源确权工作,推进林权有序流转和融投资。先后为万亩牡丹基地办理林地流转经营权证,为花问渠公司办理百里丹渠2400余亩绿化确权工作,该市新增林权流转面积达20000余亩,到2017年底社会主体利用林权融资总额突破6000万元,绿沃投资有限公司确权林权资本11亿元以上,目前已与市金融部门确定了6亿元规模的贷款。
突出投融资体制改革难点:形成了政府整合部门项目资金、财政奖补、投资公司融投资带动社会多元化主体投入绿色生态发展的四位一体模式,推动全市2017年扩大花卉苗木基地5000亩以上,扩大产业基地10000亩以上,增加林权资本10亿元以上,增加林业产值5亿元以上,增加各类林业主体收入2.5亿元以上。
老河口市林业园林局局长麻国庆说可用以下四个字来归纳这一模式和做法:一是创新一个“聚”字,高度整合部门投资。2016年底通过整合林业、园林两个部门组建林业园林局,聚集原来两个部门的管养护资金1000万元以上,项目前期财政投入资金3000万元以上,发展绿色生态产业。二是凝练一个“融”字,充分发挥融投资公司主渠道作用。凡属重大绿色生态工程项目,尤其是项目建成后可以确权作为投资公司融资资本的项目,采取由地方国有投资公司去“融”资投入。目前该市绿投公司已装填经营性融资资产超过9亿元,用于绿色生态项目建设。三是运用一个“补”字,完善发挥财政奖补杠杆作用。对乡村绿化,通村道路绿化等不易形成规模经营性融资资产的绿化建设,由市林业园林局规划设计,各乡镇办、村组组织实施路肩培土、田路分家、村路分家、破砼植绿等绿化植树,市政府出台相应的奖补标准,市财政每年拿出1000万元专门用于村庄、通村公路绿化建设的奖补。四是注重一个“带”字,广泛带动社会多元化主体投入。以财政奖补、项目整合、融投资公司支持“带”动社会多元化主体投入。带动乡镇、村组自筹投入;带动企业、合作社、大户发展林业产业投入;带动社会工商资本参与林业产业发展经营。2016年以来在这种投融资机制的带动下,共撬动社会多元主体投入2亿元以上,仅油牡丹基地投入就过亿元,流转土地1.38万亩,种植油牡丹1.23万亩,栽植绿化苗木107万株,促进农民年人均增收2800元,村集体经济年增收18.6万元。真正实现了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三丰收。
坚持因地制宜 构筑生态安全屏障
鄂北生态防护林体系建设作为一项影响深远、规模宏大的产业支撑、生态支点工程,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日前,中共襄阳市委十三届五次全会和襄阳市人大《关于加大襄北生态防护林体系建设的议案》均对鄂北生态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必要性、重要性给予充分肯定。
老河口市委书记郑德安强调:“鄂北生态防护林体系建设是一项重大政治任务,老河口市要首当其冲,率先行动,走在襄阳前列,引领生态文明建设。”
在启动实施鄂北生态防护林体系建设中,该市遵循“以大规模的绿化树种产业化经营实现预期经济目标,以扩大纵深、主副林带贯通、优化树种选择实现预期生态目标,以科学设计、融入观光旅游元素、建设重要的旅游廊道、实现全域旅游目标”的根本思路,因地制宜,充分考虑生态防护林体系地形地貌、土壤、水源、气候等立地条件,科学规划设计,宜林之地选用乡土高大乔木树种,宜果之地发展集观光、品果于一体的特色经济林,宜景之地结合全域旅游、水乡花都建设打造生态旅游景观。
目前已先后对老石路、半秦路、李王路等主副林带及316国道、302省道共计120.6公里的杨树进行更新改造,提档升级,新栽植8公分以上大规格香樟、红叶石楠、枇杷、栾树等绿化苗木8.04万株。
同时围绕新316国道、引丹干渠等建设新的绿色生态防护屏障。对新316国道按照一路十行行道树、可视范围按宽50至150米打造景观屏障的思路,完成道路两侧景观苗木建设7.4公里,面积2000余亩。在丹渠沿线建设滨水生态景观防护带,下层套种景观绿化小苗,形成规模性苗圃,栽植樱花、海棠、红叶碧桃、银杏、桂竹、楠竹、马褂木、无患子、乌桕等56个树种150万株,绿化渠道74公里,折合绿化面积5000余亩。
“老河口市计划用2至3年的时间,完成鄂北水资源配套工程全长40公里6000亩面积生态防护林建设,河谷高速全长17公里4500亩面积生态防护林建设,引丹大渠总干渠45公里5000亩面积绿化提升建设,沿江汉全长54公里10000亩面积生态风光带建设,形成总长156公里面积25500亩规模生态护林系统。实现生态、产业、景观的有机融合,让沿线居民实实在在感受到鄂北生态防护林体系建设带来的生态福祉和经济效益。”老河口市市长张学林说。
(杨瑞莲 吴文科 常静
记者 余家明/文 陆亭/图)
坚持规划引领 彰显绿色河口特点
秉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紧扣“争创国家园林城市和省级森林城市”的目标,老河口市将资源化、专业化、功能化、产业化、生态化贯穿绿化工作全过程,将绿色生态理念纳入城市发展长期规划,融入城乡建设、产业发展等各个领域,通过顶层设计,持续推进,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绿化特色。
先后投入资金3700余万元,委托湖北省城市规划设计院等勘察设计单位,编制了《老河口市绿地系统规划(修编)》《省级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西排子湖国家级湿地总体规划》《老河口市城市景观水系规划》等专业规划,启动了4条绿色屏障,4个森林小镇,王甫洲城郊森林公园,国家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及项目前期。
以“绿满老河口”为抓手,坚持“保持特色、保护文化、保障生态、科学发展”的原则,做到了乔木化增绿量、市场化做产业、景观化提品质,“二轴一带、九廊八区”的绿地系统已显现,绘就了“汉水绕城,绿荫铺地,景色宜人,环境优美”的“水乡花都”生态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