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润物细 绿动中原美

陈曾明 记者 徐楠 阚琨

3月6日,一场春雨如期而至,随着春风的拂动洒落在中原大地上,春雨滋润的千里原野,绿油油、平整整的麦苗生机勃勃,散落其间的工厂、村庄以及冒雨耕作的农民,构成了一幅春意盎然的乡村水墨画。

时值全国两会召开之际、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之时,记者一行踏着淅沥沥的春雨,来到中原腹地——河南焦作,就金融如何支持乡村振兴,进乡村访农户,走银行问员工,进行专题采访。

补短板扶贫困

金融创新精准发力

“今年春节过得痛快,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我就挣了3500元,还清了5万元的小额扶贫贷款。贫困户还能贷款致富,这个政策好!”3月6日,温县武德镇乡花园头村村民王有成说起脱贫的事,一脸喜色。

“贫困户本身无资金无技术,有的还没有劳动能力,按照正常流程无法给予信贷扶持。”温县农信社主任魏晓刚告诉我们,为了落实国家精准扶贫政策,“我们没少动脑筋,想办法,搞创新。”

为满足县域三农发展和扶贫资金的需求,2016年10月,人民银行焦作市中心支行与温县政府、温县农信社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人民银行三年内对温县农信社投入10亿元支农再贷款,重点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及精准扶贫项目,目前已使用3.3亿元,其中支持农业化龙头企业鑫合业实业2770万元,支持河南提篮食品公司1000万元,支持怀山堂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1038万元等,带动3100多户农户脱贫致富。

为了强化信用环境建设,温县县委、县政府专门出台多项措施,推进“金融服务、信用评价、风险防控、产业支撑”四大体系建设,积极营造“群众愿贷、贷款好贷、金融机构敢贷”的良好氛围,为脱贫攻坚提供有力的金融保障。目前,温县金融扶贫服务中心、11个乡镇(街道)金融扶贫服务站、252个村金融服务部全部挂牌成立,明确了工作职责、工作流程、考核机制,实现了3级金融扶贫服务组织信息共享、各司其职、协调联动。完成了252个村、3691户贫困户的信用评定工作,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建立了电子信用档案。

为了充分调整金融机构的工作积极性,解除金融机构扶贫的后顾之忧。温县政府拿出500万元财政资金,建立扶贫信贷风险补偿金,同时将原人社创业担保基金纳入扶贫创业工程,通过政府与财险机构、贫困农户合作建立5000万元的“政融保”信贷资源,2017年为贫困户提供优惠利率贴息贷款4435万元。

按照“党政机关+支农再贷款+风险缓释+贫困户”的扶贫模式,温县建立的金融三级服务体系畅通了金融帮扶的渠道,初步建立了长效性的金融帮扶机制。截至今年2月底,温县农信社共发放扶贫贷款1168笔、6706.33万元,帮扶4100多贫困户。

“农民富不富,乡村兴不兴,基础是扶贫,关键是脱贫。”人行温县支行负责人一语中的。

调整经营战略

撬动农户增收杠杆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农村金融而言,也是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3月7日,在人行沁阳市支行,行长佘海岩侃侃而谈:“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农村金融长期滞后于农村改革,成为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农村金融机构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部门,必须抓住机遇,深化改革,实现乡村经济和农村金融的良性循环。”

近年来,沁阳市积极创新金融体系,以“一网三平台”为重要抓手,推行普惠金融,实现了农户“输血帮扶”向“造血致富”的转变。

“一网三平台”即诚信沁阳365网站、企业信用数据查询平台、农村信用数据查询平台和普惠金融精准扶贫平台。在人行沁阳市支行金融服务大厅,县金融办副主任史长力一边演示,一边讲解:沁阳通过“政银合作、共建共享”实现信用数据归集,全面客观、准确、及时地反映企业和农户的信用状况。目前,“一网三平台”共录入近700家企业、10万余农户的信用信息,通过对企业和农户的信用信息进行采集、分析、评级形成信用评价体系,四位一体,相互支撑,为精准扶贫提供精细化保障。目前已完成10个贫困村整村授信,村镇银行、农信社、邮储银行为1600余户授信1.5亿元。与此同时,200个普惠金融服务站在沁阳陆续铺开,实现贫困户信贷需求与普惠金融政策的无缝对接。

“我们出资在焦作地区开办了三家村镇银行,自入驻焦作以来,始终坚持服务三农的经营宗旨。”江苏射阳农商行村镇银行管理部总经理朱广东告诉记者。面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新任务,该行深化改革,组建了焦作地区村镇银行管理团队,大力选拔和培养金融人才,建立了责权利挂钩、层次管理分级负责、相互制约互相协作的内部运行机制。

“更重要的是,我们进一步调整了经营战略,面向农户、服务农民,推出了一系列支持农户发家致富的小额信贷产品,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欢迎。”朱广东说。

提振乡村经济

金融活水润物无声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振什么?兴什么?这是大问题。钱从哪里来?钱往哪里去?钱怎么生钱?这也是大问题。”3月8日,在人民银行修武县支行,见到记者,行长孟宪干谈起了自己的想法。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村金融机构不可能当‘旁观者’。”站在一旁,多年从事农村金融工作的修武农商行负责人表示,“必须大担当、大作为,要当‘主角’、唱‘大戏’。”

按照“把提振农业现代水平、发展农村特色产业、支持农民发家致富作为农村金融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的思路,修武农商行紧紧抓住修武县实施“大旅游”的时机,全力支持“旅游+”发展模式。

在修武县后郇封镇雁门村云台冰菊生产基地,总经理宋小龙用云台冰菊为我们冲泡菊花茶,晶莹的玻璃中,随即盛开一朵形态饱满、颜色金黄的菊花,喝一口,甘甜滋润、菊香四溢。

“我们依托农业高科技,从怀菊花中精心培育了新品种——云台冰菊,目前已成为菊花中的高档产品。”宋小龙介绍,在当地农商行大力支持下,努力把云台冰菊基地打造成集高效农业种植、加工销售、观光于一体的“三产融合”绿色农业项目和冰菊农民特色小镇。

自2016年项目启动以来,目前已流转土地2000亩,初步建成了云台冰菊种植加工基地、地黄种植加工基地、农耕文化园、大型游乐场、民宿度假村等,实现年销售收入5800万元,带动附近农民1600人就业创业,实现综合创收约550万元,极大地促进了富民扶贫,激活了当地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