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银行“不敢违规”防火墙

《人民日报》1月28日报道,银监会近日统筹协调相关银监局依法查处了邮储银行甘肃武威文昌路支行违规票据案件,对涉及该案的12家银行业金融机构共计罚没2.95亿元。

一石激起千层浪,数案引发万般忧。离ST生化大股东振兴集团有限公司向银监会举报民生银行违规贷款14亿元,浙江银监局已经受理举报的新闻报道不足3天;离浦发银行成都分行巨额违规放贷被重罚消息披露也不到6天,而今又一银行违规事件被媒体揭开,怎能不令人胆战心惊?

一直以来,银行被人们认为是可以安全保管资金的地方,是人们值得信赖的财富保护所。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神圣”的机构,却是问题百出,仅“三三四十”专项整治发现问题多达5.97万个。连工行、浦发、广发这些银行业的翘楚都是问题不断,险象环生,人们还怎么敢去信任银行?从监管对违规银行多达数亿元的处罚来看,不可谓不重。然而,“羊毛出在羊身上”的固有惩罚对于违规者本人无异于隔靴搔痒,对于违规银行重罚,到头来罚的是客户的钱。

到底是银行业的规章制度不健全,还是银行业的管理能力仍有欠缺,或者是银行业本身就蓄涵了无尽的风险?实践证明,银行业不但规章制度相当健全,而且各级银行的管理能力相对于其他行业毫不逊色,同时银行业自身的风险亦远低于其他行业。从这些年公开的数据来看,银行业实现的利润更是在各行各业中遥遥领先。

那么,近年来银行业各类案件与事件风险层出不穷的根源又在何处?原来,各级银行无一不是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小到购买一根针,大到决定副职或内设任何部门负责人的去留都具有相对的权威,因而出现类似于浦发成都分行行长肆无忌禅的违规现象无需大惊小怪。

再就是,一些地方政府常常为了不影响项目融资,对银行违规之事睁一眼闭一眼。而当地银行有关监管部门也生怕管辖的银行出事,只要不发生挤兑风险之类的大事便会对违规之事网开一面。同时,银行业实行的垂直管理亦会导致各类检查与监管鞭长莫及。此外,尽管每年各银行会面临不同类型与性质的大检查,然而即使发现问题,无非是要求整改到位而已,而整改不过是补补资料、填填数据、下几个处理相关人员的文件就算过关了,更鲜见动真碰硬追责到底的“硬约束”。

打蛇打七寸。要想斩断银行违纪违规违法的链条,就需要在银行业自律和监管从严,以及司法上使出“杀手锏”。一方面,由监管部门出台全国统一的银行业自律新标准、实施新细则、终生追责新办法,尤其是对银行自律应该发现而未发现、应该处理而未处理的问题则要加重处罚,破除银行业各自为政的软柿子式自律,让银行始终在严控各类风险上不越雷池。

另一方面,强制推行金融监管检查即时严惩处理新机制,对于各类检查发现的问题实时处理、实时执行,不给违反者喘息和蒙混过关的机会,在进行严肃追责的基础上再进行后续整改,避免出现以整改落实掩盖事件真相,逃脱惩罚。

此外,要推行司法极致刑罚新制裁,切实防范出现违规违法成本低于追责付出的现象,避免以纪律处分和经济处罚做“挡箭牌”致使违法违规者逃脱应有的惩罚,要视金额大小和危害程度坚决推行极致刑罚制裁,不给任何违法者侥幸逃脱的机会,切实从源头上筑牢“不敢违规”防火墙。

(作者系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员、中国区域经济学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