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阳新县发倡议节俭建宗祠

本报讯 3月10日,春光明媚、万紫千红。湖北省阳新县木港镇学诗村向家组后北山,村民向前阳、向守胜等正在垦地栽竹,营造把竹基地。

“把竹成林后,每家每户都有固定收入,贫困户也有‘靠山’了,可以防止返贫。等组里有了存款,再量力而行修建祖堂”。村民向前怀的一番话说到了大伙心坎上。

向家组祖堂年久失修,2016年被洪水冲垮。当年,村民决定用三年时间,集资30多万元重修祖堂。仅有9户村民的小村庄,哪来这么多钱?向家组的村民计划多渠道集资,不仅向氏村民要出资,连嫁出去的姑娘也要奉献礼金。

今年春节前,木港镇驻村扶贫工作队传达了阳新县委、县政府关于节俭建设宗祠、全力抓好脱贫攻坚,引导向家组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发展扶贫产业上,不能集资建祖堂。村民们认同县委、县政府的英明决策,决定先建把竹基地,带动组里两个贫困户脱贫,过几年再简单修建祖堂。

与向家组一样,王英镇谷才村伯玉组也是不建祖堂助扶贫,树立自主脱贫新风尚。伯玉组有80户、390人,是王英库区一个移民后靠的自然湾,自1971年移民搬迁到库岛定居,一直没有建祖堂。村民办红白喜事,就挤在1982年兴建的一个集体公屋里。前些年,伯玉组村民几次商议计划筹集100多万元建设富丽豪华的祖堂。今年春节,退休老党员王中兴、王全务等逐家逐户上门走访,宣传党的精准扶贫政策,动员村民立足库区资源优势,把集资建祖堂的资金用于发展植树、种果、栽茶等“微企业”,自力更生脱贫致富。如今,伯玉组家家户户都有了切合家庭实际的产业。

阳新县委宣传部、县文明办向全县农民群众印发了《倡议书》,宣传文化部门把300多个宗祠、祖堂改造成为了“文化礼堂”。今年元旦、春节期间,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唱戏放电影1100余场次。全县原建的宗祠祖堂都张贴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等内容的宣传图画,刷新了政治、文化、科技类的标语口号,使农村宗祠祖堂成为学习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场所,成为移风易俗、播种文明的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