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汉阴县创新推行基层治理模式调查

路高信 文飞

农村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石。近年来,陕西汉阴县紧扣域情实际,坚持问题导向,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治理的重要论述精神,认真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服务为民、管理靠民、治理惠民,大胆探索、勇于实践,创新推行“三线两化一平台”农村社会治理模式,从根本上密切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汇集凝聚了绿色发展、追赶超越的强大合力,在加快推进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迈出了坚实步伐。

汉阴县地处陕西南部、秦巴腹地,辖10个镇、141个行政村,拥有31.3万人口,属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党的十八大以来,县上通过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切实拉近了党和人民群众的距离,有效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纵横联动强化社会治理,同向发力共谋发展大计,近年来全县公众满意度测评位居全省前列,经济社会发展稳居前列。

面对开展“三项教育”取得的新成效,县委顺势而为、乘势而上,主动适应新时期群众工作的新任务新要求,直面热点难点焦点问题,县上主要领导带队,兵分多路深入调研,深入村组农户,拉网式摸底排查,认真倾听群众诉求关切,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和建议,分类归纳梳理整理,发现在农村社会治理中存在不少亟待破解的新情况、新问题。

伴随县域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社会治理工作内容更加丰富、对象更加复杂、任务更加繁重,而镇、村两级干部数量有限、管理经费不足,再加上村民自治化程度不高,导致基层队伍建设与社会治理繁重任务不相适应,工作方法与新时期社会治理目标要求不相适应,干部作风与群众期盼存在一定差距,村民参与社会治理积极性不高等,不同程度的制约了县域农村社会治理水平的提升。

聚焦难题,县委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关于“提高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精神,把提升农村社会治理水平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党政主导、群众参与、社会协同,大胆创新,积极实践,在抓点示范的基础上,全面推行以密切“党员联系群众、人大代表联系选民、中心户长联系居民”为纽带,以管理网格化、服务精细化为路径,以村级自治平台为支撑的“三线两化一平台”农村社会治理新模式,着力走出一条新形势下务实管用、高效运转的农村社会治理新路子。

汉阴县针对镇、村干部力量有限、无法实现联系服务群众全覆盖的困惑,想方设法挖掘各方潜能,充分调动党员、人大代表、中心户长积极性,大力推行“三线联系”群众工作法,即镇党委抓党支部、党支部抓党员、党员联系群众为一条线;镇人大主席团抓代表小组、代表小组抓人大代表、人大代表联系选民为一条线;镇政府指导村委会、村委会抓中心户长、中心户长联系村民为一条线,纵向延伸到底,从而巩固了乡村治理和农村社会发展最基本、最基础、最稳固的一线力量,从人员整合配置上破解了联系服务群众覆盖不到位难题。

为全面提高管理服务效率和效益,尽力消除农村社会治理盲区,汉阴县在切实抓好党员联系群众、人大代表联系选民、中心户长联系村民的基础上,全面实行了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努力做到管理服务全覆盖、无死角、见实效。

为充分调动群众参与农村集体事务和公共事务管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汉阴县构建了以村党组织为核心、村民代表大会为决策主体、村委会为执行主体、村监委会为监督主体、村级经济社会组织为补充的“五位一体”村民自治平台,四措联动,同向用力,努力形成以德治为引领、自治为基础、法治为保障、协商为形式、平台为支撑的基层自治体系。

汉阴县创新推行“三线两化一平台”农村社会治理新模式,虽然时间不长,但由于找准了痛点、聚焦了难点,加之方法得当、措施有力,在实践中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做法得到各级肯定,经验在全国交流,受到各方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