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冬时节,秦岭山区云雾萦绕,灰蒙蒙的天色刚透出一抹亮光。在兰渝铁路姚渡桥路工区的院内,余蒲建准备出发,今天他要和工友们对兰渝铁路上的桥梁和隧道“把脉问诊”。
枫相院火车站是兰渝铁路沿线的一个小站,四面环绕的秦岭大山阻断了它与城市的联系。余蒲建所在的陇南工务段姚渡桥路工区就建在距离枫相院火车站10公里的西秦岭隧道出口处,一个群山环抱的山坳里。
余蒲建是姚渡桥路工区工长,25岁的他是工区里15名职工中年龄最大的,最小的只有22岁。这群来自河北、陕西、黑龙江、青海等地的年轻人,日常工作就是检查、维修兰渝铁路上的12条隧道和16座桥梁设备。由于他们管内桥隧长度占全线的97.5%,线路几乎除了隧道就是桥梁,所以工作任务在全段也是最繁重的。
即便如此,余蒲建和工友们还是选择了大山。
为了及时发现设备隐患,余蒲建每天都带着工友们拿着专业检测工具,检查管辖的桥梁和隧道设备状况,像长达28.236公里的全国在建铁路第二长隧——西秦岭隧道,他们已记不清往返过多少个来回了。
他们一次次走入阴暗潮湿的隧道,隧道里粉尘大、不透风且含氧量低,灰尘呛鼻扑眼,时常会让这群年轻人吃不消,所以检查一段时间后必须躲进隧道避车洞里喘口气。
每次检查完西秦岭隧道大概要走6万多步,这群年轻人每次走出隧道,都要在微信上自豪地晒晒运动步数。
早上进隧道时候,他们戴的是白白的口罩,出来后口罩跟墨汁洗过一样,脸上裸露的地方和鼻孔里都是黑黑的灰,像贴了一层黑面膜。
走出大山,始终是他们的渴望。可真要踏上走出大山的山路,他们的心里却发怵。
他们每天乘坐大巴车前往作业现场,最远的地方需要走将近4个小时的崎岖山路,上坡、下坡、连续转弯……一路颠簸后,头晕恶心,甚至呕吐是常有的事。
姚渡桥路工区位置偏僻,距离最近的镇子有20里山路,距离陇南市区更远,160里山路。这群年轻人要想走出大山,只能依靠两种方式,一是在枫相院车站乘坐通勤火车,但工区到车站相距10多公里,中间都是山涧沟壑,前往一次需要花费数小时翻山越岭;二是每人掏上50元钱拼车,打电话给陇南市区的出租车司机接他们出山。实际上,他们大多都是常年呆在工区里,只有回老家探亲时才能出趟山。
工长余蒲建是工区里唯一的已婚者,今年五一期间,在陕西渭南老家完婚后返回工区,到现在他只和妻子见过一次,其余时间一直呆在工区。妻子多次说到工区看他,都被他阻止了,原因只有一个——这里山大沟深,妻子孤身一人前来,他不放心。
作为桥隧工,登高作业是他们的必修课。
遇到检查桥梁墩台,有时要登上几十米高的桥墩。他们系着安全绳,在空间狭小的墩台上,弯着腰,头顶着梁体。为了避免检测支座时造成误差,即使列车在头顶桥梁上驶过,发出“咣当咣当”的震动,他们手下也从未停止作业,眼睛一刻也不离开桥梁支座。
“以前在老家爬上房顶都害怕,更不要提登上这几十米高的墩台干活了,可现在一切都已经习惯了,即使刮大风,也不会有一丝恐慌。”叶慧说。
“谈恋爱”对这些小伙子来说,是件奢侈的事情。
今年25岁的王亭,在工区里已经算是大龄青年了。今年回陕西延安老家探亲时,家人给他安排了多场相亲,虽然和几个姑娘互留了联系方式,但随着他返回工区也就泡汤了,大都因为他工作地处偏远,在生活上有诸多不便,让对方望而却步。
工区职工王岩说:“在这里工作特别省钱,因为没地方去花,这样我每个月就可以把90%的工资打给住在农村的父母,让他们过上更好的生活。我没想那么多,只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想要的幸福生活。”
“既然干了这行,就得把它干好。”余蒲建说,铁路桥梁和隧道设备无小事,作业标准差“1个毫米”都不成。“看到秦巴山区百姓们经我们维护的线路平安舒适地出行,辛苦也是一种快乐!”
曾经诗仙李白嗟叹的千年蜀道,在这群铁路人的精心养护下变得不再“难”,这段条件最复杂的山区铁路,桥隧设备无C级以上病害,成了全段最放心的优质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