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大型现代锡剧《好人俞亦斌》已七八遍了,每看一遍,我都会泪流满面,为主人公的动人事迹,也为创作团队的敬业投入。
作为报告文学《托起希望的太阳》的作者,我是最早接触并采访俞斌老师的。那是2002年年底,在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当时在区民政局工作的我被区委宣传部抽调到宣传组,负责采访教育系统推荐的优秀党员、堰桥中学的俞斌老师。
《好人俞亦斌》通过六个既独立成篇、又相互关联的故事片段的描写,精细刻画了俞斌这位平凡而又伟大的优秀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在俞老师的身上,既有长者的慈祥、和蔼又有善者的爱满天下的菩萨心肠,更有勇者的嫉恶如仇和侠肝义胆。毛主席说过,一个人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只做好事,不做坏事。这一点,俞老师做到了。20多年来,他在自己也有一对儿女需要抚养的情况下,默默无闻地从自己的工资中捐出30多万元,资助了遍及全国25个省(市、自治区)的650多位孤儿和濒临失学的贫家子弟,帮他们以及他们的家庭重新燃起了希望,而他自己却始终过着十分清贫的生活。这是一种何其了不起的大功大德,这是值得所有人学习的。
记得有位著名作家说过,一部作品要想打动读者,首先必须打动作者自己。在采访过程中,随着对俞斌老师事迹的深入了解,我越来越感到俞老师身上精神的伟大,一桩桩貌似平凡、实则极不平凡的事迹,深深感动了我。当我写到山村小学师生用升国旗仪式欢迎远道而来的俞老师、俞师母临终前强撑病躯帮丈夫缝邮袋、俞老师仗义帮扶怒杀村霸张仕仁、山村瘫痪寡母连夜为俞老师亲手缝制感恩绣花鞋垫等片段时,我的热泪止不住的落下,打湿了稿纸。值得欣慰的是,在俞老师的事迹感召下,我全身心投入创作的这篇作品不仅打动了我自己,也打动了大多数读者。在2003年无锡市委组织部举行的全市优秀共产党员事迹征文比赛中,这篇报告文学荣获一等奖。
今年上半年,中央在全党开展“两学一做”主题教育活动。我们敏锐地意识到,如果将俞斌老师这位身边典型的优秀事迹,用艺术的方式将其推到舞台上去,可能会在学教活动中起到非常有效的教育作用。经过酝酿讨论,我们决定正式上马这一项目,由玉祁街道的红花锡剧团来承担排演任务,由著名锡剧表演艺术家钱伟担纲主演。因为红花锡剧团是民营企业,排练经费有限,玉祁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和堰桥街道党工委、办事处主动伸出援助之手,解决了资金问题。接下来,我们聘请了省内知名的编剧孙智宏老师前来创作剧本。一个多月后,孙老师拿出了初稿。一部大戏要确保成功,剧本最关键。因此我们又先后组织了多次作品研讨会,七易其稿,剧本方才定稿。随后我们又请来了江苏省锡剧团的知名导演张志强老师、著名作曲家冯石明老师,吃住在玉祁,他们同红花锡剧团的全体演职人员一道,冒着高温酷暑,在简陋的排练房里开展紧张排练。经过近一个月的辛勤劳动,这部时长100分钟左右的大型现代锡剧终于初现雏形。
在巡演过程中,剧团遇到的困难数不胜数。但全体演职人员自觉地以俞斌老师为榜样,以好人的奉献精神来演好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群策群力,体现了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主演钱伟今年已56岁了,离开舞台已近20年,但面对重任,没有任何推诿之辞。为了记住台词,他每天都要练习到深夜,加上连续巡演,一个月下来,瘦了6斤多。倪晓芳、殷玉婷等主演,尽管都已40多岁了,但只要一站到舞台上,就精气神十足,念、唱、做、表十分到位,深深感染了广大观众。每逢演出,整个剧团上下从指挥到音响、灯光、道具、伴奏,所有工作人员都精神饱满,步调一致,给观众留下的印象就是:这是一个训练有素的正规剧团,而不是一个草台班子。
情到深处自动人。在社会各界人士的关心支持下,大型现代锡剧《好人俞亦斌》还将继续巡演下去,全体演职人员将在俞斌老师的好人精神激励下,精益求精,反复修改,力争日臻完美,为广大干部群众奉献出一道色香味俱全的文化精神大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