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小玲 林晓月 记者 黄长秋
一路寻访革命遗址,一路倾听红色故事,下垅村地处福建省华安县马坑乡西北部,是革命老区名村,也是闽南地区保存较完整的古村。如今老区古村有了新追求,那便是日渐兴盛的林下经济。
田地间、山坳里,三五成群的村民埋头忙着为绞股蓝除草。下垅村海拔近千米,当地村民依托良好生态与气候,种植绞股蓝、反季节蔬菜等经济作物,发展名贵花木及食用菌等林下经济,悄然按动了脱贫致富“快捷键”。
“我种了6亩绞股蓝,一季亩产约1500斤,一年能收5季,按去年的行情是1斤2元多,每亩毛收入近2万元,一年下来我就有10多万元的收入。”村民李大根细数2017年的丰收成果。
2008年,下垅村村支书李如洲引进绞股蓝,租下100多亩土地,带头种植。如今,不少尝到甜头的村民还办起了绞股蓝加工厂。经过粗加工的绞股蓝销售价50元左右,主要销往南靖等地。全村种植绞股蓝的面积有1200多亩,年可实现经济效益2000多万元。
在一家竹子加工厂,只见工厂门口堆满了刚刚砍下来的竹子,伴随着流水线上机器的轰鸣声,工人正忙着对竹子进行切割、加工。
李如洲是这家生态竹制品加工厂厂长,为了充分利用村里丰富的毛竹资源,他跑到云南实地调查,详细了解毛竹产业,在家乡办起竹子加工厂,聘请当地村民在厂里务工。工厂主要生产加工竹签、筷子、竹席半成品,农民还可以把一些成色较差的、不适宜加工的竹子送至工厂回收制成竹炭,做到资源利用最大化。
“以前竹子没人要,价钱也不好,很多人都是把竹子拿来当柴烧。自从办了竹子加工厂后,大家把竹子直接卖给工厂,砍下一根就变现一根。”村委会主任游大南说,依托这家竹制品加工厂,解决了全村1万多亩毛竹的销售问题。
春耕时节,在李如洲油茶套种中药材巴戟基地里,油茶树苗已经全部存活,工人们忙着套种巴戟苗。放眼望去,成片的绿苗在阳光下盎然生机、相映成趣。
“油茶套种中药材是我今年才开始试验摸索的项目。”油茶种植后,一般要2至3年形成树冠,5年后才有收益,许多农户种植积极性不高。
去年,该县农办邀请专家在村里举办了“雨露计划”花卉专业技术培训,向种植户们推行作物套种,头脑灵活的李如洲就针对油茶“周期长、收益慢”的情况,探索立体套种模式,提高土地利用率。
“山茶花苗一般要培育三年才销售,眼前这片苗种植三年了,现在一棵卖6元,到秋季苗木更壮实些再卖的话一棵可卖10元了。”村民游钦洲一家趁着晴好天气,在田间地头忙着给自家茶花苗锄草、清沟。
游钦洲是村里的精准扶贫户,2015年申请了5万元的小额扶贫贷款,种植了11亩、3万棵的山茶花苗,这两年又增种了3万棵。接下来,游钦洲的18亩茶花苗可以陆续出售了。
目前整个马坑乡绿化苗木的种植面积有1万多亩,单是下垅村就有1千多亩。
“收入多元化了,农民腰包鼓起来了,幸福指数提升了,日子过得越来越有滋有味。”李如洲说,“这片曾经的革命热土,正奔向更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