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记者 倪伟龄
渤海靺鞨绣起源于距今1300年前的古渤海国民间刺绣艺术。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渤海靺鞨绣第四代传人孙艳玲,从小姥姥将靺鞨绣手艺传给妈妈和她,那时年少的她最期盼,过年时妈妈给她绣制的蝶恋花新衣裳……
孙艳玲天赋异秉,从小便手疾眼快,心灵手巧,飞针走线。花季绽放女孩子,对外面世界的精彩充满向往和好奇,但孙艳玲能耐住性子,坐凳子、板身子,沉浸在她那色彩斑斓美好锦绣生活中。
孙艳玲告诉记者,现在满族文字、语言、手艺、习俗渐渐流失,作为少数民族的代表,我要在做好传承靺鞨绣“匠人”过程中,带领东北妇女姐妹,用一针一线绣制祖国锦绣山河,绘就中国人美好幸福生活愿景。
孙艳玲传承、创新了靺鞨绣47种针法,将姥姥用于绣制民间服饰的“鸡爪针法”,改用于艺术品“三角针法”及发扬打籽绣针法等。孙艳玲天生“麻溜”手快,很快成长为名闻遐迩的“国宝”级绣娘,除了天分,她还具有“疯狂”般的热爱,对美好的追求。她爱好摄影,使她绣制风景画有独特审美视角。她近乎迷狂沉浸在绣制作品当中,坐在板凳上一坐一天,痴迷绣制中自发免打扰,员工甚至不敢叫她吃午饭,生怕她分心分神。每当此时,孙艳玲抬头盯一眼原创参照样板,又低头妙手走绣,落针盘花,一分钟上下穿针40次,一天往复抬头、低头上万次,渐渐都把样品盯出“神”来,将作品绣出“意”来。孙艳玲在绣制著名油画大师李自健《母亲》人物绣品中,深深被油画中老母亲双手合十慈祥、感恩的神情感染,老母亲额头、脸颊尽染岁月风霜的皱纹“超级”难绣,但孙艳玲心底发愿:“我一定把老母亲神韵绣出来”。这是技艺人向艺术人挑战,被誉为“刺绣中的油画”渤海靺鞨绣的传人,能否再现《母亲》的眼神、皮肤、皱纹、神态?孙艳玲端坐在《母亲》前,千百次端详,揣摩绣品构图、色彩、光感,观得出神入化,看得热泪盈眶。一股奔涌心头的暖流升腾为艺术审美境界。孙艳玲反复将《母亲》内化于心默念:我要母亲绣成画上样子,风吹过白发,扬起心头的挂念。当母亲老成画上的样子,曾忆心中那片锦绣,千丝万缕牵挂美好祝愿……
竭心殆神何其苦?孙艳玲一天绣制10个小时,连续7个月,终于完成《母亲》绣制。该绣品荣获金凤凰奖杯,在台湾以85万元价格被藏友收藏。
孙艳玲在亲自设计、监审绣制30米长1.2米高的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时,用了近70种彩丝,200多个“绣娘”轮流绣制一年半时间。这幅绣品价值500万元。
谈到对美好生活理解,孙艳玲说,“那真是绣一片抬头看看,无数次抬头,每一次都在跟原创较量。当越绣越像原创作品时,更加激起我追求完美的热情,快乐而疯狂工作着。此时,我完全进入忘我创作境界,沉浸在幸福之中,所有辛苦都变成欢欣快乐。美好生活从来都是奋斗出来的!”
孙艳玲以博爱情怀躬身力行传承靺鞨绣绵延文脉,她带动近万名农村留守妇女和待业青年从事靺鞨绣手工艺品制作,她出资建立妇女再就业培训基地等,同时自己垫资近5000万元,收购这些妇女绣品达10万件之多,整整装满三间房屋。虽然压资金压绣品,但孙艳玲锲而不舍坚持至今,就是为将非物质文化遗产靺鞨绣传承发扬光大。她把出资回收培训就业妇女绣品,当成自己社会责任和博爱所寄,因为培养一个“绣娘”最少得5年时光,如果她们绣品没人收购,靺鞨绣手艺就会渐渐失传。当她带着几千名妇女从事靺鞨绣而脱贫致富时,孙艳玲感到爱能传播更多的爱,这就是她最欣慰和快乐的事业。对孙艳玲博爱情怀和公益之举,爱人常开玩笑道,他这是娶了“负婆”。
而今,孙艳玲已实现从一个工艺绣制匠人到企业家的嬗变,她已拥有牡丹江渤海民族工艺品有限公司及7所培训基地,公司发展成从缫丝、刺绣到培训等一整套完整产业链,年销售额突破1000万元。靺鞨绣产品现有六大系列上千品种,产品遍及我国并远销北美洲、欧洲、澳洲、东南亚、东北亚、中东等地几十个国家。
2015年,渤海靺鞨绣被文化部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第四批保护名录。孙艳玲对未来靺鞨绣发展前景充满信心,她正寻求合作资本,共同开发靺鞨绣装修装饰、床笠抱枕、玄关隔断、旅游手袋等产品。
今年全国两会,孙艳玲作为人大代表带来了《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建议》,建议国家尽快出台非遗项目具体管理办法,制定关于保护非遗项目的科学管理细则。国家设立非遗专项保护基金,用来资助和奖励开展非遗资源普查、项目申报、传承人传习以及对非遗工作做出重大贡献的集体和个人。孙艳玲也将继续把博爱种子传播、厚植……
孙艳玲对未来美好生活最大期待,是将靺鞨绣申遗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带着她的绣品沿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传播靺鞨绣文化基因的梦想。孙艳玲永远铭记姥姥沉甸甸嘱语,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东西可不能丢!她最大的心愿是建一座带院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靺鞨绣博物馆,院子里种树栽花,让观赏者在欣赏绣品之余能心旷神怡地放松休息,在慢生活中体验艺术带来的愉悦和审美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