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慧敏 姚红
隆回县雨山铺镇红庙村是中国农业银行湖南隆回县支行实施“十百千万工程”帮扶的10个重点村之一,客户经理钱伟力是其中的推动者、执行者、管理者。他与红庙村结缘,缘于这个工程的实施。
“陈老弟,今年政府鼓励支持农民发展大棚蔬菜,你家孩子小,你出门打工不方便,借着党的好政策建几个大棚,种蔬菜致富吧。”“王大叔,您申请土地流转的贷款批下来了,赶紧来把手续办了吧。”“周大婶,您托我联系果苗的事,过几天就可以把果苗送过来了。”……这都是最近几天钱伟力在红庙村走访时对村民们说过的话。
眼下虽是农闲时节,但村民刘会华却忙得不可开交,种葡萄、种冬枣、种草莓、种蔬菜、种大蒜,凡是挣钱的农作物,他都想试试。在农行的信贷帮扶下,红庙村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刘会华”,他们用银行的资金生钱,用辛勤劳动过上了腰板硬、腰包鼓的好日子。
再过几天,红庙村的草莓将要采摘上市,就可以种大蒜了。这两天,村里人三五成群围坐在一起剥蒜种、聊天,享受着悠然自得的农闲时光。
不过,钱伟力却一刻也没有闲着,依然为农民的大事小情奔波着。这不,刚好在地里碰到了刘会华,两人唠起了嗑:
“听说你的草莓就要上市了,我过来看一看。”
“我准备好蒜种了,待草莓一上市就开始往里栽。”
“搞了这么多项目,资金有困难吗?”
“现在不困难了,收入跟上去了,手头的余钱比较宽松。”
说到这里,刘会华掰着指头跟钱伟力算了算2017年的家庭经营收入,笑得合不拢嘴:“去年种植的葡萄卖了20多万元,今年又流转了12亩土地,打算卖到30万元。冬枣刚试种,规模小,但收成不错,5亩地收入3万多元。草莓又将上市,估计收入在10万元以上,还有大棚蔬菜,几项收入累计不会低于50万元。有钱了,腰板也硬了,这好日子前几年想都不敢想。”
而就在四年前,农行隆回县支行实施“十百千万工程”时,钱伟力在红庙村调查摸底农户家庭情况,刘会华还挣扎在温饱线上,跟村里的其他贫困户一样,种植传统农作物,收入微薄,连村里集资修路的钱都拿不出来。
钱伟力了解到,种水稻和玉米,一年的纯收入千元左右。完全靠传统的种植业,贫困现象很难消除。既然传统农作物不挣钱,为什么不试试新型农业种植呢?
钱伟力是三农客户经理,管辖6个乡镇的信贷业务。2013年,红庙村被农行列为重点帮扶村,钱伟力被安排到红庙村担任帮扶负责人,他全身心地投入到红庙村,慢慢喜欢上了这片土地,并下定决心扎根农村、服务农民。经过一番市场调查,他与村干部决定从改变村民的种植观念入手,发展特色产业。然而,让他万万没想到的是,还没有开始,就碰了壁,遭遇了无人响应的窘境。
“怕赔!”村干部也很无奈:村民一年也挣不了几个钱,万一失败了,前几年的本都要搭进去。
村民有顾虑,对钱伟力和村干部挑选的项目不认可。出身农村的他,为了改变乡亲们的种植观念,带领部分村民到外地参观学习取经,回来后深入田间地头、走村入户,与村民话家常,用实际行动融入其中。当年,钱伟力与村干部一道找到敢想敢闯敢干的刘会华,希望他发展新型农业种植。
在钱伟力和村干部的动员下,刘会华成了村里“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率先在村里发展葡萄、草莓生产,仅两年时间,刘会华就成了村里的富裕户。
见到刘会华发展特色产业赚了钱,其他村民也不甘落后。2016年,村民听说农行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帮农民种葡萄、草莓致富,大家纷纷去学习葡萄、草莓种植技术。很快,村里的葡萄、草莓形成了种植规模,显现出规模效益。
“发展特色产业不仅摘掉了农民的穷帽子,还鼓起了村民的钱袋子。”钱伟力回忆,他搞农户家庭摸底调查时,红庙村的人均纯收入不足3000元,2017年已经提升到9000元,原先的贫困户也全部脱贫。
钱伟力是个热心肠,每年的春种、夏忙、秋收、冬闲,他都要去红庙村走动,了解农户的家庭生活和经营情况,谁家有个大事小情,他也主动帮忙,往返于县、镇、村之间。逐渐,大家都愿意和这个农行人唠唠家常、谈谈知心话。用村民的话说:“他勤快、实在,是个真心实意帮农民发家致富的人。”
傍晚的风带着些凉意,吹过在路边玩耍的小孩,吹过村里的一排杨树,吹过地里的一个个大棚。大棚里的草莓即将采摘上市,给千家万户送去美味,也给红庙村带来财富。刘会华的心情特别好,他兴奋地说:“收入高了,腰包鼓了,也敢干事情了,照这样下去,生活水平保证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