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长丰县 “贫困县帽子”是如何摘掉的

记者 吴昊

54年前,在江淮分水岭脊背上,一个取名“长丰”的县份悄然诞生。长丰寓意长治久安,人寿年丰。然而,在2000年以前,长丰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处于全省落后位次。1994年,长丰更被确定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

但是,长丰人并未就此消沉,也从未丧失信心。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解放思想大讨论”为发端,艰辛求索、矢志奋进、接续奋斗,长丰人铸就了经济发展连续“筋斗翻”的大踏步跨越。2005~2007年,连续3年位居全省十快县、动态十佳县前列。2007年首次跨入全省十强县行列,并跃居全省动态十佳县第一名。2012年一举实现“贫困县”摘帽。2016年综合实力跃居全国县域综合实力排行榜第99位,进入全国百强县市之列。

长丰县底子薄、资源禀赋不优,短短十几年时间,如何能从贫困县一跃成为全国百强县?究其根源,主要在于不断解放思想,推动发展思路和发展举措的大转变,在变中求新、求快、求好。

发展思路和举措

在思想理念上,突出一个“破”字。2001年,长丰县委、县政府在全县开展了为期3个月的“加快发展、富民强县、路在何方”解放思想大讨论、大调研活动,凝聚了全县上下的共识,工业首次被确立为第一发展战略。在充分总结大讨论、大调研思想成果的基础上,长丰明确并逐步完善了“快工强县、优农富民、三产兴城、融入合淮、与市俱进”的发展思路,开启了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三化联动”科学发展的新征程。

在放大优势上,突出一个“融”字。长丰是毗邻安徽省会合肥的近郊县,具有较强的区位优势,但由于地形狭长,且发展基础薄弱,导致了县城难以成为带动全县发展的“火车头”。加上受城乡分治的体制束缚以及合肥市自身发展阶段等因素影响,导致长丰与市区之间存在“隔热层”,近郊县的优势难以得到充分发挥。面对困境,长丰逐渐意识到,要加快发展,必须因地因势制宜,摆脱“县城思维”,最大限度地接受省会城市的辐射带动,打造新的发展引擎。

在产业发展上,突出一个“工”字。直到21世纪初,长丰仍是典型的农业县。经过深入的研究,长丰逐步认识到,县弱民穷关键根源是工业“短腿”,要想富民强县必须首先发展工业,必须把“快工强县”作为振兴县域经济的“第一战略”。

在空间布局上,突出一个“聚”字。在“快工强县”战略的引领下,长丰举全县之力集中建设以双凤开发区为核心的南部工业园区,通过优化环境形成合力、创新体制激发活力、项目建设集聚实力、招商引资借助外力,使园区成为全县最具活力的产业高地。

在主体培育上,突出一个“引”字。长丰县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第一要事常抓不懈,聚焦高端外资、优质民资、央企国资,以“信息全员化、谈判专业化、落地包保化、服务精准化”为抓手,更新招商理念,创新招商方式,强化招商强度。

在环境建设上,突出一个“优”字。面对激烈的区域竞争,长丰人强烈地意识到,想要赢得发展先机,只有靠最优质的发展环境取胜。于是该县大力建设交通等基础设施,着力优化政务环境,精心打造宜居宜业生态环境,竭力破解发展难题。2016年,长丰县入选中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县,成为全省乃至中部地区最具投资价值开发的地区,其吸引投资和聚集要素的能量正在不断放大。

从“先天不足”的国家级贫困县,到如今跃居全国百强县,今日长丰,正激荡着一股向上的力量,战略新棋局已经展开,长丰迈入优化发展的全新4.0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