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树立乡风文明诠释乡村振兴

记者 陈曦 陈玲

去年以来,山东省沂水县在全国率先成功实施“殡葬全免费”改革,创造了县域殡葬改革的范例。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战略的灵魂所在,而移风易俗又是乡风文明的重中之重,沂水殡葬改革是抓住了移风易俗的‘牛鼻子’,这是对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的有力诠释和生动实践。”沂水县委书记薛峰对记者说。

从去年5月10日开始,沂水县推行殡葬改革新政,具有沂水籍户口且在沂水死亡的居民,遗体运输费、火化费、骨灰盒、墓穴等费用,全部由县、乡两级财政承担。去年6月30日,全县110处公益性公墓建成,目前全县已有7700余户家庭享受到了殡葬全免费政策,自愿将旧坟迁入公墓2317人,实现了新逝人员100%进公墓,真正实现了逝有所安。

沂水县过去存在着逝前修坟制棺、骨灰装棺再葬、乱埋乱葬现象,丧事大操大办,相互攀比,一场葬礼平均要花2万多元,甚至更多。这既加重了群众负担,也浪费了资源,“死人与活人争地”的问题比较突出。特别是对低收入群体来说,面临着“死不起”的问题,殡葬改革问题迫在眉睫。

沂水是革命老区,也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属省定贫困县,实行“殡葬全免费”改革对地方财政有一定的压力。

薛峰说,实行“殡葬全免费”政策,虽然需要一定的财政投入,但关键是看怎么算账。通过算大账、算长远账、算综合账,不难发现这是一笔很合算的民生账。

一是经济账。沂水县每年大约有七八千人去世,实施“殡葬全免费”政策后,县财政每年大约需要投入2000万元左右,可为群众节省约2亿元。二是土地账。建设公益性公墓,一亩地可建200处双穴墓,一年仅需20至30亩地,即可满足群众的安葬需求,节省了90%的土地。同时,建好公益性公墓后,可以将原来散葬的坟头迁过去,恢复耕地的原貌,方便机械化耕作,这也是一种土地增减挂。三是资源账。用骨灰盒、小墓穴的方式安葬,全县每年可节约木材1万立方米左右。四是安全账。以往山林火灾80%以上是因上坟烧纸引发的,进公墓安葬能有效消除这一安全隐患。五是环境账。公益性公墓设有专门的焚烧区,在墓区外严控烧纸行为,有效避免了因上坟烧纸造成的污染。六是祭祀账。公墓有专人看管,配套设施完善,墓穴墓碑可长久留存,方便逝者留名、后辈祭祀。这样的明白账,社会认可、群众接受。

沂水的殡葬改革,解决了“逝有所安”的问题,让逝者有一个安身之所。如今的沂水,全县1040个村,村村都有红白理事会,村民家里有人去世,红白理事会第一个上门帮忙操持。在这场改革中,村红白理事会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群众做群众的工作,大家帮一家、一家帮大家。

沂水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徐本开说,随着殡葬改革的深入推进,沂水因势利导,提出了“厚养俭葬”的理念,引导广大群众开展孝老爱亲等活动,推动移风易俗工作向更高层次迈进。在2017年下半年山东省移风易俗群众满意度调查工作中,沂水取得了全省第三、全市第一的佳绩。新的安葬模式带动了丧事简办,“厚养俭葬”新风尚已经在沂水蔚然成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