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长龙 徐虹雨
记者 谢瑶
一阵春雨润万物,湖南常德石门的高山茶林正卯足了劲吐露嫩嫩的绿芽。茶农们也忙开了,挎上茶篓开始采摘品质最好的头道茶。“茶是要喝进肚子的,用电加工可以更好地保证生产环节卫生无污染。这样制出来的茶更香、品质更高,2017年的清明茶每公斤卖到了1200多元,今年商家就已经提前预订了500多公斤。”茶农周训奎一边进行设备调试准备开秤收新茶,一边微笑着说。
石门县是拥有1700年制茶历史的茶叶产地,茶农们曾长期大量采用以木柴、煤为燃料的加工设备制茶。这种加工方式不但成本高、劳动强度大,而且温度、火候都难以控制,加工出来的茶叶香气低、卖相差。周训奎说,“种了几年茶,差点亏了本。几年前我就想,要是能全部用电来控制制茶流程,那该多好。去年春茶前,电力部门帮我们村进行了线路网改,更换了大变压器,供电质量变好了,我的想法也全实现了。”
茶农盛孝伍曾对以电代柴有些质疑。2016年2月,国网石门县供电公司壶瓶山供电所来到盛孝伍的茶厂,帮他整改室内线路。看到他还在使用老技术制茶,便向他推荐“以电代柴”的制茶新思路。盛孝伍眼前一亮,开始着手对老设备进行改造。但是,盛孝伍还有些疑虑,担心用电炒茶,电费成本会更高,保留了几台老设备用来进行成本对比。一年下来,盛孝伍终于放下所有包袱。制茶用电执行的是农业生产电价,每千瓦时只要0.5487元。关键是以电代柴,茶叶在炒制过程中温度容易控制,茶胚受热均匀,产出的干茶品质好多了。2016年通过柴改电后,当年他就完成了产值120万元,2017年销售额更是突破了300万元,直接带动管山村茶叶合作社74个农户受益。
石门县壶瓶山镇平洞村村民唐会盛也动心了,他经营着盛峰茶厂。“现在湿柴100公斤要50元,干柴100公斤要80元,煤要从别处运输,都不划算。”说起成本,唐会盛皱着眉头。唐会盛开始办茶厂已经快10年了,每年可以产绿茶1000担,清明茶1000公斤。之前每年买柴买煤就要花去6万多元。从2017年开始改用电,一年电费不到2万元。
壶瓶山供电所“电骡子”共产党员服务队义务为唐会盛的茶厂检查检查室内供电线路,服务队的漆绍英给他算起了节能账:“购买质量更好的炒青机和烘干机,一年大概还能减少15%~20%的能源消耗。”
2017年国家电网石门县供电公司累计投资1.8亿元改善全县农村电网建设,完成146个自然村的网改施工,助力石门茶产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当地共有142家茶农进行了设备升级改造,实施以电代柴。如今,茶叶量价齐升,年茶产量超过2万吨,产值突破5亿元,成为“2017年度中国茶叶扶贫示范县”,全县近10万人从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