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种植始得益 全年无闲终结果

孙文涛 记者 王天武

一项项产业规划,一个个农业项目,一栋栋温室大棚……吉林省白城市洮北区近年来立足强基础、增优势,着力推进农业转型提质增效,乡村振兴正在实现。

得益于种植业结构优化,洮北农业全年无闲。深冬时节,在青山镇现代农业示范园,实现智能化管理的温室大棚内,无土栽培的草莓在立体栽培槽中成长,单棚收益达45万元左右。这只是洮北区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的一个缩影。

洮北区以发展特色产业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化和产业精准扶贫,不断加大投入,提高科技水平,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通过创新发展调结构,逐渐形成了“兴起一个产业,带动一方农民,富裕一方经济”的发展格局。

2017年,洮北新建温室大棚1264栋,百亩以上棚膜园区发展到15个,高效特色作物种植面积增长12%,完成全国绿色蔬菜高产高效示范县(区)项目建设。特色产业带动越来越多的贫困户实现精准脱贫,成为洮北农民致富的“摇钱树”。洮河镇弘博农场是吉林省首家通过国家级验收考核的稻田综合种养示范区,“稻田鱼+蟹田稻”让农场的效益实现倍增,并示范带动周边农民2000户以上,人均年收入增长20%以上。

洮北区一直把粮食生产作为重中之重,粮食生产能力逐年提升。2017年,基本实现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规模效益化的现代大农业生产格局逐渐形成。洮北区2017年共补贴农机具1.1万余台,补贴资金2.5亿元,综合机械化率达95%以上。

同时,该区深入开展节水增粮、高产创建活动,推进“柴改电”“光伏提水”工程,新增和改造抗旱水源井3733眼,改善灌溉面积16.15万亩,完成滴灌面积53.5万亩,总投资4.3亿元。三合乡西宝山村村民洪万友说:“2017年政府把柴油井改成了电机井,种地比以前方便多了,一垧花生地增产近2000斤,增收5000多元。”

农业基础水平的提升推动了洮北农业不断向多元化、集约化前进。目前,该区共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1370个,家庭农场801个。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的生产模式,把市场、企业、农户有机地联系在一起。2017年,洮北粮食生产克服春夏连旱,总产量连续三年达到25亿斤,第五次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区)称号。

有了品牌就能站稳市场,洮北将创建农产品品牌作为一项重要工作,白城杂粮杂豆等特色产品打响了品牌,金谷米业成功将白城弱碱地大米端上了杭州G20峰会餐桌,叫响了“国人膳食营养仓”。

创品牌离不开科技有力的支撑,洮北区不断强化农业科技推广,提高科学种田水平。依托“冬春农业技术培训”等活动举办培训班256期,全区累计培训1.8万人次,发放各类资料2.76万份。如今,洮北区村村有种田能手,户户有种田明白人,农民真真切切尝到了科技的“甜头”,依靠科技实现了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