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留一户土坯房

吴纹锋 记者 戚原

一直以来,四川省广元市昭化区把解决贫困群众住房问题作为重大民生工程和脱贫攻坚基础工程,增强群众获得感。

“2017年,完成土坯房改造目标任务8408户,提前启动2018年改造任务1230户,土坯房从2012年的41562户减少至26001户,占比由68.7%降至39.6%。”说起群众的住房情况,广元市副市长、昭化区委书记陈正永如数家珍。

如何把剩下的39.6%变为零,啃下土坯房存量大这块脱贫攻坚战中最硬的硬骨头?

“紧盯目标,多点着力,创新方式方法,让群众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高质量高水平打赢脱贫摘帽决胜战。”昭化区委副书记、区长龙兆学开出处方。

修新房、栽猕猴桃苗、购买建材……张家乡金紫村五组建卡贫困户张绍忠近日十分忙碌。“房屋主体已经完工,正在贴地板、搞粉水。五月份之前肯定能搬新居。”张绍忠充满了期待。

“区里出台了支持建房的政策,补助10万元钱,已经有4万元打到我卡上了。”张绍忠告诉记者。虽然政府的补助是“天上掉下的馅饼”,但每一分钱他都格外看重,每天要到新房里看建设情况,把质量关。

昭化区城乡规划建设和住房保障局聘请了农房建设监理人员,分片区蹲点督导,形成了“村建员+监理员+建筑工匠+农户”全程参与实施建设的质量安全监督格局,实现农房建设质量、安全、进度、标准四同步。今年,全区有2300户农户新建住房。

出门一身灰,进门要开灯。说起曾经的居住环境,石井铺镇元柏村十组建档立卡贫困户李龙枝直叹气。李龙枝的大女儿得病后,他把全部精力和金钱都投入到为大女儿治病上。修新房,他不仅没钱,更没有精力。

如何让李龙枝这样的贫困户住得舒适?在农村改革领域频尝“螃蟹”的昭化再出新招——改造。

昭化区坚持分散户宜改则改原则,按照“六建六改一塑造”要求,合理规划功能区域,打造“踢脚线、白墙面、脊座白、瓦灰色”的川北民宿风貌。同时,坚持传统村落“连片保护”原则,切实加强国家级传统村落的保护修缮,留住乡愁。

去年七月,仅一个月时间,李龙枝的7间老房子就变了样。“如今,地板、吊顶、冲水厕……哪样功能都不比城里的房子少。改造的7万多元自己只出了1万元,剩下的全由政府出。”李龙枝说。

打扫卫生、收拾家具、换工请人……春节期间,梅树乡潼北村的孙培华全家人都在为拆土坯房做准备。住了30多年的老房子,说拆就拆,心头总有一丝不舍。但孙培华没有忘记自己是一名老党员,“理大于情,党员就应该起到带头作用,危旧土房拆除也不例外。”

村里通过广播、电话等方式强化安居扶贫政策的宣传力度,让村民主动参与到危旧土坯房拆除工作中。1至2月,潼北村已拆除土坯房83户。

今年1月初,昭化区启动了2018年“建新拆旧、产业发展”春季攻坚战,出台《土坯房建新拆旧奖励政策实施细则》,并与29个乡镇(街道)、区级各联挂部门签订建新拆旧目标责任书。去年,仅党员干部带头拆除土坯房就有1181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