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鹏泽 记者 牛新建
近年来,甘肃陇南康县立足生态优势,通过美丽乡村建设,实现了从“山高路远沟深”到“小桥流水人家”的美丽蜕变。
文化是乡村振兴之“魂”。康县在“统筹城乡一体发展、建设生态美丽康县、打造整县生态旅游大景区”工作思路引领下,注重挖掘乡村文化内涵,将传统村落保护、特色文化传承作为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旅游开发的“生动资源”,形成以地域文化与特色产业为重要支撑的文化旅游基调。
康县根据各村不同的文化资源、乡土风情和民俗特点,统筹规划乡村文化建设,打造一村一品的特色文化品牌,通过保护、建设和挖掘文化,使美丽乡村建设更具内涵,更有核心竞争力。同时,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注重文化养育,提升文化积淀,大力推进一系列文化惠民工程,在全面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核桃花椒黑木耳,天麻茶叶满农家”。康县农特产品种类较多,但是质量尚不够高,大多不成规模。为了破解产业发展的瓶颈,助推贫困户增收致富,康县着眼于建设“绿色银行”,增强群众“自我造血能力”,深入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资源保护等工程,大力发展生态富民产业。
党的十九大召开以来,康县坚持把“产业兴旺”作为振兴乡村的核心要素,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要求和“整县核桃、南茶北椒、区域优势、做精做优”的思路,把核桃、花椒、食用菌、蜂蜜、茶叶等特色优势产业做精做优,整乡镇、整片区、整山系、整片带打造特色产业示范点。
立足生物制药、绿色生态、农产品加工等优势,康县重点在核桃、茶叶、蚕桑、食用菌、中药材等农特产品精深加工方面扶持培育龙头企业,着力探索农业+旅游、农业+文化等新的生产模式,加强质量监管和品牌建设,不断提高农特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近年来,康县立足文化资源优势,围绕把“全县建成不要门票的全域旅游大景区”的总体目标和要求,不断探索和创新发展模式,全面提升旅游产业开发的层次和水平。
康县对已基本建成的美丽乡村综合体进行升级改造,开发农事体验项目,着力体现“俗、古、土、野、洋”的独特韵味,大力发展庭院经济、休闲农业、民俗民宿、乡村旅游,变普通农户为特色民宿,变田园景观为体验乡村,打造集田园观光、休闲度假、民俗风情体验、中医养生等为一体的乡村旅游示范区,把农村经营美,让美丽乡村产生“美丽”效益。
为全面提升全县旅游品质,康县正着眼于提升旅游服务接待能力,实施了“十村百户千床”乡村旅游示范工程,发展农家乐和农家客栈接待能力,目前300多家农家客栈已整装就绪;景区景点旅游公共服务、通信宽带等基础设施已基本完善,4G网络与全域WIFI景区景点全部覆盖;全县已建成50多个旅游村乡村旅游公司,打造的乡村旅游示范基地和吃娱购游自驾游基地,有效解决了乡村游、购等问题。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康县正按照乡村振兴的规划,持续推进全域美丽乡村升级工程,努力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