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爱托起希望的太阳

符志刚

在江苏无锡惠山区堰桥街道邮政所,每位职工都清楚地记得,20多年来,光顾这里最多的,当数一位身材瘦弱、外表憨厚、慈眉善目的老教师,几乎每周他都会来这里汇钱寄物,邮寄的包裹累计达上百吨,收件地点远到西藏拉萨、新疆喀什、贵州开阳、江西婺源、安徽石台、浙江缙云,近至江苏盱眙、泗洪、江都、黄桥、如皋及本地的江阴、宜兴,收件人清一色的都是失学儿童和特困生。他就是本文的主人公——“中国好人”、堰桥中学退休语文教师、共产党员俞斌。

1994年以来,俞斌20多年如一日,痴心不改,默默奉献,从自己微薄的薪水中,挤出30多万元,用他博大的爱心,帮助700多名素不相识的贫家子弟圆了上学梦;用他炽热的真情,燃起了弱者重新生活的勇气。不事张扬的性格,使得他的同事和领导很少知道他所做的一切,只有那一笔笔汇款、一个个包裹、一封封信函,无声地述说着一个个发生在这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身上的动人故事……

(一)为爱付出,虽苦犹甜

1946年,俞斌出生在无锡北郊一个贫寒的农村家庭里,由于家中弟妹多,自小就饱尝了无钱上学的滋味。是村上的一名好心人,每到新学年开始时,总会悄悄地在他家门口塞进一个装有学费的信封,这才圆了他的上学梦。艰难的成长经历和独特的人生体验,使得他对贫困家庭的孩子格外垂爱。在30多年的教育生涯中,俞斌当过班主任、大队辅导员。工作上,他是一名教有所长的好教师,早在1985年,他就为堰桥中学捧回了校史上第一个国家级的少先队工作奖杯和第一块国家级的少先队工作铜牌,并先后荣获无锡市优秀辅导员、优秀班主任等称号;生活上,他又是一名关怀备至的长者,爱生如子的他经常慷慨解囊,对贫困生给予经济补助。俞老师的工资收入并不高,自己也有3个子女,为了接济贫困学生,他总是节衣缩食。直到2006年,他家中还在用着一台黑白电视机,更没有什么高档家具。平时中午,他的同事很少见到他在教工食堂用餐,原来他为省下几块钱,悄悄地跑回宿舍下阳春面吃了。同事嗔怪他太“抠门”,他笑笑说:“每天省下3块钱,几个月下来,就可以资助一名贫困生了。”走路时看见路边有饮料瓶、废报纸、旧纸箱,他都会如获至宝地收集起来,到废品收购站去换钱。有人嘲笑他像收破烂的,他也只是一笑了之。身上穿的,都是儿子穿过的过时衣衫。平时买菜,他总是选择特定时间到超市买特价菜。他对子女的要求是:吃只要饱着肚子,穿只要暖着身子。有的人感到不解:“中国的穷人很多,靠你的工资能救助几个人?”也有的人这样问:“你把钱物送给那些非亲非故的穷孩子,到底图个啥?”俞老师答道:“不图回报,只图个实在。只要他们能读书成才,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我苦点无所谓。”

为爱付出,他无怨无悔,虽苦犹甜……

(二)为爱奔波,三上贵州

1994年3月,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在《人民日报》上刊登了“希望工程1+1助学行动”的活动公告,中央电视台也播出了“希望工程献爱心行动”的新闻。看到宣传画上那位失学少女充满渴望与期盼的双眸,俞斌的心灵被深深地震撼了,连续几天,夜不能寐。在妻子的支持下,他填写了结对救助志愿表。当时俞老师每月的工资收入不过300多元,可他第一次就汇出400元。很快,中国青基会希望工程寄来了第一张结对救助卡,救助对象是贵州省开阳县立京小学一名已失学半年多的三年级学生刘章武,一个家境贫困的孩子。了解基本情况后,俞老师马上又给他们寄去了衣服胶鞋等日用品。

贫困山区的孩子到底生活得怎么样?俞斌决定实地亲身感受一下。1996年暑假,学校安排教师3年1次的旅游,他选择了贵州。在校领导的支持下,8月4日,俞斌背着一大包衣物,踏上了西去的151次列车。为了省钱,俞老师不睡卧铺坐硬座,坐了2天2夜火车,饿了,啃几口自带的干粮、泡一包方便面;渴了,也舍不得买瓶饮料,而是灌车上的自来水喝。下了火车,先乘大客再换中巴,经过3小时山路的颠簸,终于到达终点站开阳县龙岗镇。下车一打听,去立京小学还得走30里不通车的山路。经过长途跋涉、累得浑身像散了架似的俞斌多想找家客栈歇歇!然而,望着眼前连绵起伏的群山,蜿蜒不绝的沟坎,这一道道美丽的景色和急于见到孩子的心情又催促他上路。崎岖不平的山路上,不时走过三三两两身材矮小、衣衫褴褛、满脸污垢的山里娃,他们背着沉重的砍柴,艰难地赤脚前行,翻山越岭。目睹此景,也身背大背包的俞老师脚步开始变得沉重起来……

黄昏时分,终于到达目的地。现实生活中的小山村竟比想象中的还要贫困得多:要吃没吃,要住没住,许多贫苦山民家徒四壁,衣不蔽体,粮食只够吃半年,和俞老师结对的刘章武家更是穷困潦倒,已断炊多日,连一碗玉米面糊糊都拿不出来。几经周折,在村长毛兴祥的帮助下,总算在一家生活还过得去的农家住下来。热情好客的山民把家中唯一值钱、已饲养多年的一只大公鸡宰了,款待俞老师,而自己吃的却是以辣椒为佐料的煮茄子、煮南瓜。面对香喷喷的鸡汤,早已饥肠辘辘的俞老师却怎么也提不起胃口来……

夜阑人静,山风习习,筋疲力尽的俞斌躺在硬板床上却怎么也睡不着,白天的一幕幕场景不断地在脑海中浮现、叠化,挥之难去,他暗暗盘算着怎样为这山清水秀的穷山村出份力。

翌日,太阳刚刚爬上山头,村长就陪着俞老师来到位于小山头上的立京小学。暑假的校园里静悄悄的,没有围墙,没有操场,两排破旧的矮平房就是校舍,中间的一块空地就是学生们唯一的活动场所。校长老师和失学的孩子早已列队在那儿恭候俞老师。“热烈欢迎第一个来到咱穷山沟的助学老师——俞老师!”周校长激动地迎上前来,从怀中捧出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将它升到了一根杂木旗杆上。没有歌声,也没有奏乐,只有庄严和肃穆。凝望着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俞老师的心在颤抖,两行热泪无声地淌了下来。几十年教育生涯中,他经历过无数次的升旗仪式,也曾无数次地被感动过,可这次的感受却是那样的特别、那样的强烈。他清楚,这是一所山村小学所能给予的最高礼遇了。如此礼节,怎么能使一位普通的人民教师承受得起?感动之余,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决心。

在村长、校长和老师们的陪同下,俞老师翻山越岭,连续走访了立贾村、大树下、罗家寨、杨家山庄、青杠田村5个贫穷边远山村,在充分领略“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的云贵高原特色的同时,更真切地感受到了资助山村孩子重新上学的迫切和重要。俞老师毅然决定,取消去黄果树瀑布旅游的计划,留下返程车费,将其余的一千多元倾囊捐出,资助面临失学的孤儿李家国、胡昌正和特困生胡静、王庭江重返校园,资助刘章武特困家庭恢复生产,帮助这个快要窒息的家庭重新焕发生气和活力。

料理完这一切,已是8月8日,这天一早,了却了心愿的俞老师依依告别了山村。走出几里远,俞老师忍不住再次回首,蓦然发现小山头上空那面五星红旗还在飘扬,仿佛在向他遥遥致意。俞老师的双眼又湿润了……

几十年来,为了这份责任,俞老师已三上西藏,五赴贵州,六

下陕川,百进大别山。2012年暑假,堰桥镇界泾村一位叫邱建荣的私营业主曾经是俞老师的学生,听说俞老师要去贵州,特意给他送来1000元作为旅游资费。俞老师没舍得用这笔钱,而是代这位学生又资助了几位失学孩子。

为爱奔波,他无怨无悔……

(《用爱托起希望的太阳》连载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