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云
清明年年过。一直以来每到这个时候,倡导文明祭扫的同时,社会对墓地价格高得越来越离谱的诟病之声更是不绝于耳。“入土为安”的传统观念,促使很多地方的墓地经济发展迅猛。也正因为这样,今年清明节之前,民政部早早召开了2018年清明节祭扫工作会议,会议除了提出继续引导居民文明祭扫,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安全稳定的环境外,还特别提到要积极引导生态安葬。
“入土为安”的传统观念,讲究的是“厚葬”,以示孝子贤孙对逝者的敬重。改革开放以来,政府大力推动殡葬改革,本意是移风易俗,但却让社会资本发现了这个可以闷声发大财的商机。商家迎合传统观念进行炒作,助推“厚葬”行为变本加厉,墓地价格飞涨。时下城乡流行的“厚葬”,表现为不惜重金购买墓地和大操大办丧事,已经扭曲了“入土归安”的本意。
我国历来有“生者如过客,死者为归人”的说法,这是“入土为安”观念的形成基础,由于现实中人们尤其重视逝者的归属,墓地经济也就有了发展的空间。墓地价格连年飞涨在大中城市的势态严重,在北京的大兴区,一处不到半平方米的立碑处售价竟高达6万元,而在城区内,一平方米墓地价格几年前就已超过六位数。在农村,随着土地扩大开发利用,本来不怎么值钱的荒山荒地也变得值钱了、珍贵了,如果再加上高价办白事,丧事费用之重让普通百姓很难承受。
我国目前墓地有两种,农村公益性公墓和城市公墓。农村公益性公墓一般是利用非耕地,免费或者收取极少的管理费。城市公墓随着改革,由政府经营的已经极为有限,更多的是社会资本创办的经营性墓地。随着城乡一体化的建设,农村的土地在日趋减少,而城市更甚,同时城市人口在不断增加,城市公墓都接近饱和状态,这从客观上加剧了墓地价格的持续上涨。而由社会资本开办的经营性墓地,本来就是以经营为目的,放开的市场意味着放开的价格。也因此,“尘归尘土归土”变成现如今的奢侈。
要遏制、打破墓地经济的怪圈,唯一的途径就是进一步推进殡葬改革。“魂系生态、叶落归根,回归自然、绿荫后人”的节地生态安葬,在我国一部分地区试行的殡葬改革中已经逐步得到人们认可,获得成功。这种不讲排场,不占用大面积土地的成功实践,是值得大力推广的。当然还要严格管理,对私建坟墓乱葬乱埋,墓地违规定价涨价现象等坚决遏制。
但是要知道,靠政府出台政策规定不能完全消解“厚葬”,必须动用全社会的力量肃清“厚葬薄养”的陈腐观念,树立“厚养薄葬”的新时代风尚。全国很多地方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不忘大力移风易俗,有的地方正是从在源头上改变人们“厚葬”攀比观念入手,鼓励海葬、树(花)葬、草坪葬等,取得了很多好的经验。
我们正行进在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中国的新征程上,破千年旧俗,树时代新风,应该是新时代伟大斗争的题中要义,少些“墓地经济”,多些协调和绿色,不仅是民生追求,更是全社会的共同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