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刚
在很多地区,各种逃债躲债、欠贷拖贷等行为屡见不鲜。在信用建设日益重要的今天,部分借款人诚信意识淡薄、逃债的机会成本低、惩处力度不到位等问题,已成为银行业金融机构、监管部门共同关注的话题。“老赖”数量日益增多、资产和净利润流失影响了银行的业务发展,也造成了企业融资难、融资贵。
案情概述
冯某曾是安徽省某县一个小有名气的乡镇企业家。2007年,冯某从县农信社(后改制为农商行)分6次贷出了90余万元的贷款,贷款用途为生产资金流转,期限一年。经办的信贷人员上门做贷后检查的时候,冯某的态度很好,再三保证会如约按期还款。但在第一笔贷款还款期限到来时,答应的钱款并没有打到指定的还款账户上。不但如此,冯某的企业还关了门,冯某也失踪了。从此,银行就开始了漫长的“追债之路”。
银行清欠人员在经过长期的排查走访后,锁定了冯某的行踪。面对上门追讨的银行工作人员,起初,他表示愿意还款,但就是把“没钱”两个字挂在嘴边。随着时间推移,他越来越强硬,甚至扬言:“没钱还,爱上哪告上哪告去!”此后,就再也不见了踪影。尽管法院立了案,但因为无法送达传票,案子迟迟判不下来。
在清收人员锲而不舍的努力下,一笔看似普通的异行转账汇款业务成为追讨“老赖”的关键。这笔款的汇款人正是冯某,再通过电话询问经办社得知,收款人是冯某的父亲。
得到确切消息后,清欠人员立刻把情况反馈至县经侦大队,并于当日陪同经办警官驱车前往千里之外的浙江省义乌市。在义乌公安机关的配合下,于次日上午找到了多年不见的冯某。看着远道而来的家乡警察和资金往来明细单,冯某再也无法用任何借口拖欠还款。在两地公安机关的见证下,他签订了一份为期半年的还款合同,并依照约定,将第一笔款打入了指定的还款账户,这场历经十年的“讨债马拉松”终于画上了句号。
案情分析
本案中,冯某抓住银行贷收分离、催收力度不大、催收措施不强的漏洞,久拖不还。同时,还抱着侥幸心理,寄希望于银行在找不到其行踪的情况下,会将其所欠贷款予以核销,或者认为只要超过法律规定的诉讼时效,就会免除其还款责任。
硬币有两面。在不良贷款催收压降过程中,银行在信贷管理方面也存在诸多漏洞,迫切需要完善。
一是竞争压力较大,考核机制不健全。面临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各家银行对任务的考核日益严苛。从事信贷业务的一线人员,有时为了完成业务量的考核,对一些信誉状况不良的企业,违规发放贷款。
二是信贷资产基础薄弱,管理机制落后。随着国家对金融改革力度的加大,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的漏洞日益凸显。信贷投放上存在重规模数量、轻效益质量的粗放性经营倾向,重贷轻管、重放轻收、贷收分离,对不良贷款清收力度不够,缺少专门的清收队伍。
三是贷前调查、贷时审查、贷后检查的贷款“三查”制度执行不到位。对贷款的风险管控存在轻前期预防、重催收处理的弊端,没有及时对借款人的人品、企业的产品和贷款抵押品进行分类甄别,信贷管理重物不重人,缺乏对企业法人或负责人的品性、素质等方面的综合考虑。日常信贷管理中,对贷款十级分类估算不准确,对风险程度较高的贷款品种,没有专人管理,建立动态风险预警监测机制。
四是借款人银行与贷款人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银行了解贷款企业信息的途径较窄,无法及时准确掌握贷款企业的经营现状和市场前景。基于信息掌握而建立的信贷风险监测制度不完备,缺乏贷前、贷中和贷后环节的风险评估,不能做到及时掌握贷款企业的资产、负债、盈亏情况的变化;预警机制没有建立,很大程度上不能有效监测信贷风险。
五是信用体系没有完全建立,欠款企业没有受到应有的经济或法律上的惩处,企业和个人逃债成本较低。大多数欠款企业和个人的利益没有受到损害,有些甚至还得到了好处,使得部分借款人认为欠款可逃就逃,可躲就躲,加之少数地方政府和监管部门维护社会信用不力,默许一些所谓的明星企业和社会名人把自己的损失转嫁给银行,银行对贷款能否及时收回注意不够,对到期贷款的催收工作也抓得不紧,种种因素叠加,致使银行的不良贷款加重。
防范建议
本案虽是个案,但却反映了一个普遍现象。在金融改革力度空前的当下,各家银行对地方经济和县域企业的支持力度持续“输血”的同时,也应看到,在部分地区尤其是欠发达的县城和农村信贷市场,信贷质量较低,不良资产占比较高的情况已经日趋严重,业务发展与不良贷款之间的矛盾加剧,对不良贷款的催收和压降工作已迫在眉睫。
一是严格信贷考核机制。转变信贷考核观念,将信贷考核指标从单纯的重数量、上规模转移到重质量、上效益,合理调整一线信贷人员的考核任务,建立放收合一的信贷机制,为信贷人员建立完善的考核流程,用流程引导客户经理履行职责,从源头上减少不良贷款产生的可能性。
二是构建不良压降信用体系。尽快建立社会信用体系,加强宣传教育,树立正确的信用观,倡导全社会参与到信用体系建设中来,把信用与个人消费、企业融资挂钩,将诚信观念灌输至社会各个群体的意识中,让欠逃躲拖贷款思想失去滋生的“土壤”。
三是实现风险关口前移。改变原有的风险管控传统,将风控关口前移,加强贷前调查力度,实行双人调查的AB角制度,多方位、多角度收集贷款人信息,减少贷款人提供信息的干扰,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做实做透贷前调查工作。高度重视贷后检查,选派一批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老客户经理担任专职贷后检查员,实现贷前调查和贷后检查的分离,切实防范道德风险,最大限度地实现风险关口前移。
四是加大清收力度。成立清欠中心,配备专业清欠人员,专职清收不良贷款;实行奖惩通报制度,制定不良压降月报和季报制度,实行按月通报,按季兑现,对照压降目标完成情况实行重奖重罚;实行调度督导制度,根据贷款十级分类口径,按照贷款风险度高低制表造册,不定期调度,及时督导;实行紧盯重点人、紧盯重点社、紧盯重点业务的紧盯“重点”制度,对风险程度高、压降困难、反弹形势严峻的信贷产品,紧抓贷款责任人,促使其主动清收,上门清贷;利用媒体力量,加大对“老赖”的曝光率,营造“诚信光荣、失信可耻”的良好社会风尚。
(作者单位:安徽利辛农商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