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传平
针对当前新农村建设,农村土地平整后转为大户耕种的现象,群众空闲时间多了,加之农村环境整治、“三线三边”工作的开展,农村环境也大大改善了,大多群众物质生活不仅得到保障了,而且物质生活水平也大大提高了。群众对文化生活有了新追求,但目前农村的文化生活还是比较单调,除了靠近政府所在地、街道、新农村安置点人口集中的地方群众自行组织的广场舞以外,很少有其他的文化活动,偏远的村庄更谈不上有什么文化活动,文化于他们而言没有概念。身为基层文化工作者,针对基层文化的现象,笔者走访了安徽肥西高店乡区域范围内的部分群众、机关事业单位部分同志。就农民群众对文化生活有何期待,怎样破解公共文化服务供需错位的问题,怎样解决好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管理不善、运营不畅、人气不高等问题进行了调研。
如今农村大多数群众在外务工,在家的大多是老人、妇女、儿童。随着农村土地流转给大户,留守在家的这部分群众精神上存在一定的空虚,时间上有一定的空闲。农村有文化广场、农家书屋,但是这些起不到真正的作用。农村文化广场不规范,有的甚至就在村居办公楼前面作为广场,场地不仅小,而且一些健身器件的安装,还影响了办事群众的车辆停放。同时,上级部门配送的硬件设施没有按照要求合理部署安装,建好了,无人管理,有的还影响村居整体环境,广场的健身器件成为群众晒被晾衣的场所。广场并没有真正发挥好作用,农家书屋更是摆设,书是过时的书,不仅没有人去看,而且还占用了村公共办公场所。送电影下乡的影片是一些老掉牙的片子,往往一场电影也就是放映员和屈指可数的几个人在荧幕前,甚至到最后就剩下放映员了,这些都是基层公共文化所面临的问题。
提高基层群众对公共文化的认识,把文化作为一种习惯。公共文化在群众眼里就是一种不清的概念,没有把自己融入到文化中去。需要政府加以引导、宣传,使基层群众心中有种参与文化的向往,要把文化如同吃饭、穿衣一样,作为一种习惯。
培育专业文化人才。作为职能部门,要用专业学校毕业的文艺生,带动更多群众参与其中。同时各级政府每年拿出经费,组织阶段性的各项文化人才培训。激励文化人搞文艺创作创新,鼓励乡土文化贤人纳入本土文化队伍中来。
加大对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和对公共文化的管理。不要把公共文化场地、设施作为是政府的一项任务,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场地,布置合适的硬件设施。同时,要有专人对公共文化进行管理,不要把公共文化设施作为一种摆设,甚至是应付检查,要真正把建设好的公共文化场所利用好,使群众真正在文化场所中锻炼身体,获取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