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旅融合“竹”梦小康

林木绿化率57%,林地面积90多万亩,12万亩楠竹核心区。依托丰富的林竹资源,四川省泸州市纳溪区点“竹”成金,走出了“一根翠竹带动多个产业,一根翠竹撑起一方经济,一根翠竹致富一方百姓”的生态富民之路。

“乡村振兴是一篇大文章,林旅融合是纳溪最好切入点。”纳溪区委书记徐利认为,做好这篇文章核心是立足资源优势、产业优势,推动林旅、农旅融合发展,让“全域旅游”在纳溪实至名归。

纳溪区整合旅游专项资金和林业项目资金,强化林区基础设施建设,依托花田酒、凤凰湖、天仙硐、云溪温泉等国家4A级旅游景区和大旺竹海、打古普照山、龙车鼓楼山等生态景区景点,打造林区景点和旅游环线,助推全域旅游发展。

“平时每天有2~3桌客人,节假日和周末每天有十几桌,住自家的房屋,吃山上的竹笋野菜,和农家的土鸡土鸭,成本少,利润可观。”纳溪区白节镇高峰村张治国的农家乐紧邻“云溪温泉—大旺竹海—打古普照山”旅游环线。这几年,到林区旅游观光和体验采挖周边市民增多,高峰村在短短两年就发展到近20家农家乐餐馆。

如今,纳溪区凤凰湖旅游景区被列入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单位,成功创建为国家AAAA级景区;大旺国际竹种园培育竹种200余类,是西南地区品种最多的园区,被誉为“西南竹基因库”;大旺竹海景区荣获四川省首个“中国森林养生基地”称号;白节镇以建设“中国第一竹镇”为目标,积极打造乡村振兴示范样板,成功入选“四川省首批特色小镇”。

“去年,纳溪区旅游人数突破600万人次,其中生态旅游110万人次。”2012~2017年,纳溪区游客接待量年均增长35%,旅游年总收入年均增长40%以上。林旅融合,“竹”梦小康,已为纳溪乡村振兴提供了新注解,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时代内涵。

围绕建设“绿色产业基地、秀美人文纳溪”总体目标,坚持“绿色发展”“特色兴区”“纳溪生态+”战略,纳溪区大手笔布局百亿林竹产业,建设高新林竹产业园和发展林地立体循环经济,建设高新林竹产业园和发展林地立体循环经济。

2016年9月28日,泸州高新林竹产业园开园,上海英正辉竹浆模塑制品、泸州竹韵工艺等十多家竹类企业相继落户园区。“力争到2020年入驻企业20家以上,实现产值100亿元,新增就业岗位2000个。”纳溪区委副书记、区长谭荣兵说,园区将通过“基地+合作社+养殖户+市场”模式,撬动社会资本,培育产业。

“每亩每年400元的流转费,值得。”纳溪区白节镇高峰村竹农龙朝贵抓住机遇,把40多亩竹林全部流转给村里的奇竹种植专业合作社,每年仅流转费就收入1.6万多元。夫妻俩农闲时到合作社打工,每月还能挣四、五千元。如今,龙朝贵已购买了轿车,日子过得蒸蒸日上。

纳溪区整合项目资金6500万元,打造万亩林竹示范园区,通过“基地种植—深度加工—生产废料—林下种养—回归竹林”的循环经济产业模式,把企业初加工车生产车间的废弃竹屑、竹渣进行粉碎、消毒,发酵后,培植竹荪、木耳、灵芝、蘑菇等菌种发展特色种植业,然后把种菌残留的菌包送进蚯蚓养殖场,养殖蚯蚓供给林下禽畜,最后剩余的渣土返回竹林,提高林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实现了企业壮大、竹林增值、竹农增收“一根链条”的循环生态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