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最美四月天。4月,对浙江安吉的茶农来说,是最忙碌的一月,更有难以忘怀的记忆。2003年4月9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到浙江省安吉县溪龙乡黄杜村现场调研,对安吉白茶给予充分肯定,并评价“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15年来,在总书记这句话的鼓舞下,越来越多的茶农走上了富裕路。2017年,安吉县白茶种植面积已达17万亩,带动种植户达15800余户,产业链从业人员19.8万人,农民人均增收5000元以上。
白茶小镇的大作为
4月9日,安吉白茶与乡村振兴智库峰会在安吉县溪龙乡举行,国内知名行业专家为安吉白茶发展把脉献计,这个只有9000多人的白茶小镇,开始酝酿一场大作为。
溪龙乡党委书记易国兵表示:今年,溪龙将提高美丽乡村建设标杆,扩大集镇规划范围,增强白茶街区的集聚辐射功能,打通旅游环线,加强区域间合作、产业联动与道路联通,延伸万亩茶园休闲观光带,进一步形成地域特色,打造创业、宜居、幸福的特色乡域大景区,全域建设“中国·安吉白茶小镇”。
作为安吉白茶产业发源地,溪龙乡在过去的二十年间,靠着“一片叶子”上演了一个个传奇的致富故事。溪龙乡后河村支部书记方忠华回忆,1998年以前村里没有水泥路,没有自来水,也没有电视和电话,村集体负债40多万元。自从村民开始种植白茶逐渐走上致富路,现在家家住上了由城里物业公司进行管理的小洋楼,后河村也实现了县、市、省小康示范村的3级连创。
溪龙乡黄杜村作为安吉白茶第一村,九成农户从事白茶产业,2017年白茶销售总额近2亿元,户均收入达到30余万元,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如今,有着中国白茶第一乡美誉的溪龙,从富起来到强起来,正在走向美起来。
余村的绿水青山路
进入安吉县余村,村口一座刻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石碑便映入眼帘。特殊的历史机缘,让这个小小村庄已经成为时代地标。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到湖州安吉天荒坪镇余村考察,在听到余村通过民主决策关停矿山和水泥厂发展休闲经济时,称赞这是“高明之举”,并指出:“我们过去讲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其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要处理好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不要以环境为代价去推动经济增长,当熊掌和鱼不可兼得的时候,要知道放弃,要学会选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由此孕育而出。
余村切实转变发展思路,变靠山吃山为养山富山,封山育林、治理河流、大刀阔斧地进行重新规划,修复生态环境……慢慢的,绿水青山的余村回来了。村民们开始发展休闲产业,依托良好的区位优势,村里农家乐、民宿、漂流、蔬果采摘等休闲旅游产业也做得有声有色,2017年余村累计接待游客50万人/次,旅游收入约3500万元。
物质生活富裕了,还得精神富裕。近几年来,村里先后投入1000余万元建成文化礼堂、“两山”文化展示馆、文体广场、农家书屋、数字电影院……建立多支群众性文体队伍和志愿者队伍,深入开展党员网格服务、环保义务活动、美丽家庭创评等活动。余村的银龙队、舞蹈队、健身操队、篮球队、门球队、地掷球队等群众性文体队伍常年活跃在村头巷尾。2017年11月17日,在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上,余村党支部书记潘文革从中央领导手里接过了全国文明村镇的奖牌。
美丽乡村的新征程
安吉是中国美丽乡村的发源地。2008年开始提出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实施“环境提升、产业提升、服务提升、素质提升”四大工程;2017年,安吉结合创建实践,将美丽乡村创建标准再提升,制定《安吉美丽乡村升级版战略规划》,目前安吉已实现了187个美丽乡村创建全覆盖。
鲁家村是这187个美丽乡村中的一个典型样本,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进程中,抓住家庭农场政策机遇,以“公司+村+家庭农场”的模式,启动了全国首个家庭农场集聚区和示范区建设。去年100多名年轻人返乡创业,已有30余户人家将房屋改造成精品民宿,每户年收入在20万元以上。集体资产从不足30万元增加到9000万元左右,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从1.9万元增加到3.2万元,成为中国美丽乡村精品示范村。
今天,安吉已经由一个欠发达县一跃跻身全国百强县行列,创造了72%森林覆盖率、75%植被覆盖率、生产总值年均增幅12.5%的发展实绩。2005年,全县农村居民人均收入7000余元,2017年已增长到27000余元,高出全省平均水平2900余元。
进入新时代,党的十九大提出建设美丽中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贯彻十九大精神,继续做好“美丽事业”,安吉县提出美丽建设的升级版——建设“中国最美县域”。今年1月1日,安吉县《美丽县域建设指南》地方标准规范正式实施。这是全国首个美丽县域建设地方标准规范,将进一步于促进安吉县构筑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城乡协调发展新格局。
安吉县委主要负责人表示,将坚持不懈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理念,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全力推动美丽乡村建设进入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