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粮食安全成空话

目前,全球粮食库存降至了5年来的最低,国际粮价在高位剧烈波动,世界粮食安全面临严峻挑战。自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粮食安全”的概念,之后历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都以三农问题为核心,“粮食安全”也均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突出强调了我国粮食生产上的自主性、优质性、可持续性要进一步加强。2017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到61791万吨,同比增长0.3%。整体来看,中国粮食“患寡”的时代基本结束,进入新时代面对的主要问题是“患不均”“患不优”“患不持续”。

近年来,国内外粮食市场环境巨变,2017年中国粮食累计进口1.3亿吨,较2016年增加13.9%。粮食进口的激增打破了粮食进出口的平衡,对粮食安全形成了潜在威胁。2015年我国粮食产量6.2亿吨,粮食消费约6.6亿吨,产消缺口近0.4亿吨。从长远上看,在我国粮食产量逐步提高、进口渠道不断稳定的情况下,将粮食综合自给率控制在90%~95%是可行的,这样能够保证我国粮食市场供需基本均衡,能够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但是,根据中国粮食进出口数据,我国2015年实际进口粮食1.25亿吨,过量进口近0.85亿吨粮食,粮食自给率是81.1%,远低于90%。

目前,口粮消费没有呈现出增长趋势,反而在整体上呈现出逐渐减少的趋势。而随着经济和人口的双重增长,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饲料用粮、工业用粮等需求明显增长,成为造成我国粮食安全风险的主推手。在我国粮食进口量居高不下的情况下,尤其要控制好粮食进口总量以及在粮食不同品种之间的分配,避免过量的粮食流入国内,增加风险。

面对复杂的形势,新时代中国粮食安全应从单一“吃得饱”的数量安全观,向“吃得好”的质量安全观转变,逐渐发展成由数量安全、结构安全、生态安全、质量安全构成的立体粮食安全观。

在数量安全方面,既要确保“口粮绝对安全”这条粮食安全的数量底线,又要兼顾快速增长的饲料用粮和工业用粮需求。要充分发挥市场在粮食调配中的决定性作用,改革国内储粮制度,重新定位粮食储备社会功能,同时要充分利用“两个资源、两个市场”,把中国粮食安全置放在全球格局中,从战略上统筹考虑。

在结构安全方面,以“市场主导+政府补贴”的方式来调整粮经饲种植结构,发展多功能农业,提高农产品加工能力,促进粮食流通市场健康有序发展,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以合理膳食、营养均衡的消费结构来倒逼农产品的供给侧改革。

在生态安全方面,要引导种粮大户、农民合作社、专业合作社等科学耕作,采用有机肥料改善土壤生产条件和提升耕地地力。同时,强化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专业合作社等围绕粮食产业发展开发粮食新技术,并培育粮食产业专业化人才,为粮食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智力支持。

在质量安全方面,完善农产品的可追溯体系和粮食生产过程中的投入品监管体系,提高国内农产品的质量水平,切实保障中国长远的粮食安全。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