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余光中写于上世纪70年代的乡愁诗,在神州大地家喻户晓,在诗人故里——福建永春更是妇孺皆知。永春人朗读这首诗,除了或深或浅的“乡愁”外,总不由自主地透着一丝丝的自豪。
2011年,为将乡贤余光中的诗歌《乡愁》里面蕴含的浓浓乡愁,通过舞台形式表现出来,丰富《乡愁》艺术表现形式,提升《乡愁》创作价值,扩大《乡愁》对外影响,增进海峡两岸同胞的亲情友谊,永春县委、县政府决定将乡贤余光中的诗歌《乡愁》打造成舞台艺术精品;2013年,由永春县组织编排的大型交响诗剧《乡愁》荣获第13届中国戏剧节优秀展演剧目奖;演出版、旅游版《乡愁》随后相继面世,标志着该剧已进入常态化演出阶段,成为永春乃至泉州新的文化名片和旅游精品项目。
2015年11月8日,在两岸领导人进行跨越66年的历史性握手的第二天,余光中文学馆在永春盛大开馆,中央纪委副书记李书磊(时任福建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和余光中先生亲自揭彩。开馆以来,世界各地的殷殷赤子、专家学者络绎不绝,纷纷到此寻找乡愁。据不完全统计,2年多来已接待客人30万人次,成为永春乃至泉州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2016年12月,余光中文学馆被台盟中央设立为“两岸文化交流基地”;2017年7月,余光中文学馆负责人入选福建省百场社会科学专题报告会报告人。“央视新闻”如此报道永春:《“乡愁故里”永春:让故园看得见乡愁》,人民网则以《乡愁中国,永春记忆》为题对永春进行专题报道。
乡愁,是民族凝聚力的源泉。一个没有乡愁的民族,像一群草原上游荡的羊群,水面上漂泊的浮萍,而拥有乡愁的民族,则会爆发出强大的根植力、凝聚力、向心力。一个人,如果没有地理的概念,就会产生漂泊感,继而产生焦虑感,从而引发各种病态的心理。
乡愁是我们安身立命之本。乡愁不只是对故乡的眷念,更是对被人渐渐忘却的一种道德教化、一种精神家园的追寻和回归。记住乡愁,记住的也不仅是对故乡的情感,更是我们安身立命的根本。记住乡愁,记住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根基、几千年来确立的做人做事的根本,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道德水准,解决当前人类共同面对的精神危机。
在五代时就开始有人下南洋的永春,在海外人口2倍于本土人口的永春,在山风与海涛交响的永春,勤劳、勇敢,充满智慧,视野开阔的永春人,绝不会对余光中这一名人资源熟视无睹,于是就有了至今已八年的乡愁之路。
2010年,永春的经济来源将近三分之一靠煤炭,亟需转型。由于地处晋江上游,工业发展受到很大的限制,因此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成了一种必然的选择。
八年来,包括海丝文化、白鹤拳文化、香文化、原始青瓷文化、名人文化在内的乡愁文化正在成为永春响亮的文化名片,永春正在进行着艰难但成功的转型。
2012年开始成功搬上舞台的《乡愁》如今已发展成为专业版、演出版与旅游版,结合展示永春民俗以及白鹤拳、香道茶道、漆篮、南音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我的乡愁,是心中珍藏的永春老醋,醋老弥香,生津回味思故土。我的乡愁,是漫山遍野碧绿枝头上的芦柑,夜深人静,便一颗颗闪亮在眼前。我的乡愁,是世外桃源佛手茶,三杯落肚想归家。我的乡愁,是永春的一只白鹤,梦里思归,逐浪海峡赛轻舸……”一条以乡愁为龙头的“闻香品茶、游园看戏、赏花练拳”精品文化旅游线路正在形成。
2015年11月8日,做为海内外文化交流重要平台的余光中文学馆在永春盛大开馆。文学馆全面展示余光中的人生经历、文学成就以及学者对余光中的研究及评价,可以说展现出的是最全面、最立体的余光中。藏有余光中手稿400余张,其父余超英手稿若干,其堂叔余承尧的名画两幅,蒋介石、林森、汪精卫等国民党政要为其祖父余东有的像赞,余光中的手绘地图,余光中塑像,余光中著作,多媒体及电子书,高雄中山大学“余光中数位文学馆”等。还采用声、光、电等多媒体手段,让参观者有更直接的感受。2017年5月,台湾33个媒体的记者集体莅临余光中文学馆,大家惊叹:我在大陆“看见”余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