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主业 厚植特色

在江苏省丰县师寨镇汪屯村,占地2000余亩的太阳能光伏发电设施整齐排列,极为壮观,而在光伏板下面,是数百栋食用菌种植大棚。这种农光互补的高效生产模式是丰县现代农业的一个缩影。

作为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县,丰县近年来紧紧围绕农业结构调整和主导产业培育,深耕主业,厚植特色,逐渐形成“南果北菜”的产业发展新格局,向农业强县迈进。目前,该县果品面积达到45万亩,蔬菜面积75万亩,荣获全国果蔬十强县、中国红富士苹果之乡、中国白酥梨之乡、中国十大蔬菜之乡、中国毛木耳之乡、全国食用菌产业化建设示范县、国家级出口果品示范区等荣誉称号。

要想提高农业效益,关键是要突出科技创新。丰县农委主任刘志告诉记者,为加快果品和蔬菜两大产业快速发展,丰县把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新模式优化和更新作为工作重点,农业科技含量逐年提升,科技贡献率70%以上。以果品种植为例,先后引进了十多个新品种,推广应用新技术、新模式十余项,还先后制订了“无公害红富士苹果生产技术规程”等六项省级地方标准。不仅如此,丰县依托江苏省农科院的科技优势,联合组建了丰县现代农业产业研究中心,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和产业前沿技术应用。

品牌化是农业现代化的标志,也是近年来丰县主抓的另一重点工程。该县立足地域文化产业优势,实施“品种+品质+品牌”的“三品”战略,培育出一批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和历史文化底蕴的品牌。全县涉农品牌商标近1000个,其中市知名品牌7个、省著名品牌6个。全县认证无公害农产品535个、绿色食品20个,地理标志产品3个。大沙河牌农产品获中国蔬菜百强品牌,大沙河红富士苹果曾获“全国优质特产奖”,与白酥梨双获“中华名果”称号。

“现在,人们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极为关注。”丰县农委副主任侯本民说,“作为一个农业大县,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也与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紧密相关。我们高度重视这一问题,早在2014年就按照‘生产有记录、信息可查询、流向可跟踪、质量可追溯、责任可追究、产品可召回’的基本要求,由北京农信通开发建设丰县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着力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平台建成后,丰县农委积极引导和帮助多家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主体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建设,定期对生产主体开展现场检查、指导和抽检,做好追溯平台的动态维护。目前,丰县开展追溯的农产品覆盖果品、蔬菜等主导产业,已有25家生产企业加入追溯系统,追溯点覆盖率80%以上。

政策的引领和资金的扶持,也为丰县从农业大县迈向农业强县提供了重要支撑。为打造“江苏省特色农业第一县”,丰县每年都组织实施60~80个农业重点项目,投入资金30多亿元;为助力丰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该县与江苏省农科院联合成立丰县现代农业产业研究中心,每年拿出不少于100万元的运行经费,用于农业研发和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去年3月,丰县政府出台《丰县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的文件,明确财政资金重点倾斜现代农业发展,为丰县特色农业提质扩面增效提供了政策和资金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