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中央审议通过《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并公布实施,到现在整整三年过去了。三年中不断有京津冀一体化稳步推进的最新消息,同时也还有异样的声音发出,特别是“京津冀一体化是由政治驱动,实施一体化会造成资源浪费”的提法似乎很尖锐。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对这一发展战略重要意义的认识,从而保证完成《纲要》规划的各项工作。
其实,京津冀协同发展突出体现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原则,以及发展为了人民的思想理念,其本质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和民生意义,如果说是这样的政治驱动,那应该没什么可指摘的。
京津冀协同发展符合经济发展规律。进入新世纪以来,全球经济向一体化协同发展推进,这是大的背景。以具有竞争力的大都市为核心的经济圈和城市群作为区域间经济发展主要载体,并通过实现经济规模优势达到可持续发展,这是世界各国发展的成功实践。我国改革开放以后,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经济优势的建立,走得也是这样的路径。京津冀一体化强调变区域竞争为区域协同发展,是具有针对性和前瞻性的战略。北京、天津是两座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城市,经济政治文化底蕴厚重;河北省幅员较广雄居北方腹地,环京津、环渤海,空间区位优势尽显。京津冀协同发展,充分利用三地优势并使之更好发挥,同时解决北京、天津可持续发展所遇到的人口红利瓶颈、空间空气制约等问题,以及改变河北省因一直以来在区域竞争中处于劣势而经济相对落后的局面。因此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基于继长三角、珠三角后建立我国经济增长第三极深刻思考的战略布局。
京津冀协同发展符合新时代现代经济发展要求。此前的环渤海经济圈发展战略之所以没能很好得到落实,就是因为没有真正解决区域竞争的问题。天津独自承担区域发展龙头,但由于经济体量有限,创新能力较弱,又面对北京在资金、人才、技术方面强大的“洼地效应”“虹吸效应”,独木难支。而京津冀协同发展,能够使北京和天津双城联动,共同成为区域龙头,确保实施第三极战略获取了强力支撑。河北省长期以来定位为北京的“护城河”,起得是拱卫京师的作用,为此大量资源服务于北京,其经济发展内生动力不足,尽管地理位置优越,但由于经济功能较为单一,造成增长速度质量都相对缓慢,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错过了不少发展机遇,作为我国重要的沿海省份竞争优势衰微。这里可以看到是竞争造成差异,而只有协同才能形成共赢。
北京、天津的“大城市病”,已经严重影响其应有的经济效率,特别是流动人口快速增长,城市各项功能超出了运行极限。在已经推进实施的京津冀一体化实践中,通过产业转移配置引导人口分流已经收到了初步成效。京津冀协同发展,能够从根本上有效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缓解环境保护绿色发展的压力,进而通过区域产业集聚、经济协作、要素流动、成果共享等,实现资源的有机衔接和良性互动,以及区域一体化、城乡一体化、经济一体化、交通一体化的区域共赢局面,共赢的背后才真正是京津冀人民的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