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澜沧牵手中国工程院定点科技扶贫

本报讯 近年来,云南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发挥中国工程院定点帮扶的优势,积极利用国家高端智库功能推进脱贫攻坚工作成效显现。

县长左应华介绍,2015年,中国工程院对云南澜沧县实施定点帮扶。此后,该院专家对澜沧先后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研,并将重点定位在科技帮扶和产业发展上,依靠科技的力量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做好高原特色农业的科研及运用,让贫困群众掌握致富本领,获得稳定的收入来源,从根本上增强贫困群众发展的内生动力。

澜沧县充分借助工程院人才、智力优势,并结合自身实际,确定了包括职业教育、特色农产业、电子商务等方面在内的11个重点扶贫项目,建立了“一位院士、一个团队、一家企业”保障机制。中国工程院通过多方努力,为澜沧县普洱职业教育分中心争取到建设资金4.9亿元,并协调中国农科院规划所帮助澜沧县制定了农产业发展规划,同时工程院还直接投入资金690.5万元,帮助澜沧引进了7个优质项目,合计资金1286万元。

科技贫困和产业滞后,是澜沧县的两个短板,要实现脱贫,就必须补好这两个短板。为此,该院与澜沧县相互协作,选择符合澜沧实际、符合市场需求的优质产业进行了重点打造。2016年以来,在全县先后实施了冬季马铃薯、冬早蔬菜、林下三七、早熟葡萄、禽畜养殖等重点项目。2017年,在竹塘乡种植冬季马铃薯1000余亩、早熟夏黑葡萄15亩,并在勐朗、上允、糯扎渡、发展河等乡镇推广种植冬季马铃薯总计1000多亩。同时,中国工程院还主动与省外市场对接,引进北京马铃薯种植销售企业,解决了种植户面临的销售难题,使群众每亩增收达4000元以上。此外,在工程院大力支持下,澜沧县采取了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推广种植林下三七350余亩,据预测,该产业将可能成为带动贫困群众持续增收的最具潜力的产业。

中国工程院针对澜沧县科技贫困问题,全面实施了素质提升、产业技能等一系列培训计划,在全国首创了“1+4”培训模式。所谓“1+4”,即指一个院士专家指导班、一个林下三七班、一个马铃薯班、一个畜禽养殖班和一个中草药班,其学员全部都是来自全县20个乡镇的贫困群众、高中毕业生、致富能手。这些培训班,都由院士、专家亲自授课。这些举措,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科技素质,为澜沧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掌握实用技术的新型农民。

在此基础上,澜沧还编制了《澜沧科技扶贫示范县建设行动计划(2017—2020年)》,按该计划,全县后期还将投入资金37.17亿元,用于发展产业、提升群众科技素质、科技人才队伍培养及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以点带面,重点突破,不断增强澜沧县特色产业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在2018年,将重点抓好林下三七、冬季马铃薯、果蔬种植等“3个1万亩”科技扶贫示范项目建设;2019年,计划建成普洱职业教育澜沧分中心并实现招生2000人,力争到2020年,实现全县2.8万户贫困户、9万贫困人口脱贫,将澜沧县打造成全省乃至全国的科技扶贫示范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