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金融服务如何“接地气”

乡村振兴需要解决钱从哪来的问题。长期以来,由于农村金融资源缺乏,信用体系不健全,利润薄,风险与成本都很高,融资难成了三农发展的主要瓶颈。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支持金融机构扩展普惠金融业务,引导资金更多投向小微企业、三农和贫困地区。可见,新时代农村金融工作将迎来新机遇,也将更加符合农村的发展需要,如何使农村金融服务更加接地气成为改革的关键。

降低门槛,加快信贷产品模式创新。由于农民生产经营规模较小,农业生产季节性强且周期较长,缺乏符合银行业金融机构所需的“合格”抵押品,担保渠道也有待拓宽,无形中抬高了借贷的门槛,导致农民贷款难。可见,农村金融服务要想接地气,首先就是要打破不符合农村实际情况的门槛,创新小额贷款的多种模式。例如,邮储银行建立起银政合作平台,引入政府担保基金、风险补偿基金等新型增信措施,创新多方风险分担模式,有效破解了农户强抵押缺失难题。同时,加大产品创新力度,形成强抵押、弱担保、纯信用等担保方式的全产品序列。

法治先行,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当前农村金融信用活动缺乏有效的法律制约,农村金融信贷市场秩序亟待法律规制,立法工作已是迫在眉睫。特别是农户征信法律制度建设尚处起步阶段,稳定性不高,操作性不强等,造成现实中法律效力低下。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对于解决农户贷款难、提高农民信用意识、改善农村信用环境,以及创新社会管理等都具有重大意义。建立完善的企业征信体系和个人征信体系,针对不同的贷款对象设计不同的贷款流程,并对违规发放贷款的金融机构进行处罚。要进一步推进信用立法工作,使信用信息征集、应用、互联互通、信用信息安全和主体权益保护等有法可依,逐步建立健全信用标准体系。

高效便捷,完善农村互联网金融服务。手续繁杂、时间较长是农民贷款最头痛的问题。有调查表明,69.6%的农户认为农村贷款不便利。随着互联网发展深入广大农村,高效便捷的“互联网+农户+金融”运作模式成为金融服务接地气的有效方式。例如,山东金融机构打造的惠农互联网金融平台,通过手机便可以自助贷款、还款,互联网金融服务为乡村创业带来极大便利。将金融服务与农业产业和农户需求深度融合,并且在担保方式、审批流程、考核机制等方面加大创新支持力度,鼓励和引导经营机构开展农村互联网金融业务。

总之,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亟待创新与完善,构建有效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实现农村金融服务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支撑点,更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系统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