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在两岸关系的敏感时期,我们克服重重困难,在余光中文学馆里举办了海峡两岸青少年余光中诗文朗诵邀请赛,台湾八个县市的选手应邀参赛,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果。2016年12月,余光中文学馆被台盟中央设立为“两岸文化交流基地”。开馆以来,来访的台湾同胞数以万计,文学馆多次作为海峡论坛的重要场所,为促进两岸关系的和谐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我们继续搜集整理余光中先生的各方面资料和作品,以多媒体的形式进行展示,在馆内建设“数字文学馆”,充分拓展文学馆的空间和内涵;建设“线上数字文学馆”,开启“一站式”综合数字文化服务,通过线上体验空间可以达到置身其中,漫游文学馆的效果,进行同步语音解说;快速接入国家支撑平台,实现与支撑平台五大系统的数据交互,积极筹建本地“文学馆数字资源库”,对接国家数字文化支撑平台,将永春优秀的文化资源有效的共享到全国,丰富数字支撑平台,同时,作为支撑平台的基层延伸服务窗口,将资源推送到基层群众中去。2017年3月,余光中文学馆数字文化服务推广工程受到文化部专家的肯定和赞赏,永春版乡愁开始进入“互联网+”时代。
2017年11月3日,正值余光中先生九十大寿之际,在余光中文学馆和永春县作家协会的组织下,来自各地的诗词爱好者在海拔1366米的雪山之巅演绎了一场在璀璨星空下、层叠雪山里、月光云烟中的乡愁诗会。此次乡愁诗会的成功举办赢得了各级领导及社会各界的好评,很多相关领导纷纷来信来电表示祝贺,远在台湾的余光中第一时间就委托二女儿余幼珊教授发来热情洋溢的贺信。
2017年11月11日,我们的“乡愁园”正式启动。文学馆所在的花石社区田园如画,有“白鹭河”“橘子洲头”等美誉,保留有明清和民国时修建的闽南传统风格古厝30多座,其中以八斗堂、安溪堂、内圣园等八大古厝最为著名。将辖区内的余光中文学馆、福建省水文馆、泉州市政治生活体验基地、桃溪流域风景带、国家湿地公园、白鹤广场、民间古大厝连接起来,凭借良好的生态环境与深厚的人文资源,一个集众多品牌优势的“万亩乡愁园”正在崛起。“千百年来熙熙攘攘的生活场景不应被吞没,人类发展的自然规律不能被颠覆”,“乡愁不仅要留住古厝,更要留住传统的美好生活”
2017年12月29日,与高雄同步,我们在文学馆内隆重举行余光中先生追思会暨追思朗诵会,有9岁的学生,也有92岁的老教师,历时140分钟,中新社现场直播……
因为乡愁是海峡两岸的骨肉情感,因为乡愁是海内外华人凝聚力之所在,因为乡愁是人类的共同体意识,因为乡愁是对传统文化的守护与传承,因为乡愁是促进地方发展的重要品牌……
永春乡愁人说:家国情怀是我们源源不绝的动力;永春版乡愁的全程参与者说:我还要在这边再干五十年,退休之后继续当义务讲解员……
如今在永春,人们传诵着这样一首永春版《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