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鼓道情传承人杜三合

渔鼓道情,是皖北豫东一带的古老曲种,也称仙戏,老百姓称其为“梆梆筒子”。渔鼓道具是用三尺三寸的竹筒蒙上蟒皮或猪护心皮,用手指弹奏发出声音。据说明朝万历年间,就有道情艺人演唱,主要在皖北、豫东地区流行。渔鼓道情在清末时由山东、安徽传入河南周口。

杜三合今年71岁,是河南省商水县舒庄乡杜店村人。他从小就与渔鼓道情结下了不解之缘,11岁时,机缘巧合,他拜周口渔鼓道情名师周名扬为师,开始正式学艺。杜三合聪明好学,周名扬对他非常欣赏,悉心传授其技艺。

渔鼓道情的演唱多用本地土语,一人边演唱边伴奏,唱词通俗易懂,节奏明快,而且场地不受限制,深受广大群众喜爱。唱腔多用“宫调式”和“微调式”。演唱有“慢板”“莲花板”“小垛子”等。发音用“立”“卧”音。要学好渔鼓道情,其实是很不容易的。杜三合为此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和努力。功夫不负有心人。仅三年的时间,他便学成出师,并在中原各地演出。他表演的《叼鹌鹑》《平北宋》《小八义》《金鸠记》等,不仅受到师傅周名扬好评,还成了当时人们争先恐后要看的曲目,每年的马街书会、河街书会大家都会看到杜三合的身影。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杜三合巡回全县500多个行政村演出,一年几乎有300天在演出。全县50岁以上的人都听过他的渔鼓道情。进入80年代以后,杜三合积极适应形式的发展和需要,根据农村宣传需要自编自演新剧目、新唱段,通过渔鼓道情开展普法宣传、尊老爱幼、崇尚科学反对邪教和封建迷信、勤俭节约、移风易俗教育等,为宣传党的路线政策、法律法规和构建和谐社会发挥了积极作用。

如今,杜三合已成了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渔鼓道情的传承人。从艺60年来,他一直坚持传扬渔鼓道情,是名扬中原一带才艺双馨的高级民间艺师。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杜三合和他的女徒弟赵春每逢重大节日都坚持到部队、敬老院进行慰问演出,还经常在文化广场义务为群众演出。时光流转,社会变化太大了,现在很多年轻人对渔鼓道情这门传统技艺知之甚少,再加上渔鼓道情老一代艺人相继离世,新一代艺人短缺,渔鼓道情的发展传承几乎出现了断代的危机。

为挽救和传承渔鼓道情,杜三合在演出不景气、收入甚低的情况下,仍然和徒弟四处演出。他们不仅在当地市、县、区演出,还经常去郑州、原阳、上街、宝丰等地演出,把渔鼓道情传扬于黄河内外,让人们了解渔鼓道情、喜欢渔鼓道情。

杜三合说:“只要能把渔鼓道情这门传统艺术传承下去,我就是再苦、再累,心里也高兴。”传承渔鼓道情不仅是他毕生的追求和理想,也是恩师周名扬临终时对他殷切的希望。

杜三合的坚持和努力没有白费。虽然他一直在基层农村巡回演出,可还是被越来越多的人知道和喜欢。2010年4月,河南省政府、省文化厅为杜三合颁发了渔鼓道情传承人的匾额。这一年,他还光荣地加入了河南省曲艺协会。2012年,杜三合又被河南省民间艺术人才高级资格评审委员会评定为民间曲艺高级民间艺术师技术职称,在淮阳古韵参赛省非物质遗产传承展演会上获得大奖,受到评委和观众好评。同时,他还多次参加市区曲艺比赛并多次获得奖项。

近几年来,在河南商水县各个部门组织开展的送法下乡、文艺下乡活动中,杜三合和他的渔鼓道情被列为文艺下乡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非遗传承文化节目,为广大群众带去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他自编自演的《法制安全记心间》《留守娃安全记心间》等唱段,既贴近现实,又接地气,深受广大农村群众喜爱。每到暑假、寒假,杜三合还在家乡举办渔鼓道情短期培训班,向小学生传授渔鼓道情的演出技巧。

日月更替六十载,弹指一挥间,杜三合为传承渔鼓道情倾注了全部心血。现在,他最大的希望就是让渔鼓道情受到更多人的关注和支持,也希望更多的年轻人认识渔鼓道情,喜欢渔鼓道情,热爱渔鼓道情,从而让渔鼓道情这门艺术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