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即将来临,尽管只有三天的假期,可人们开始谈论最多的依然是“去哪儿旅游”,于是各种计划、各种安排,各大旅游区旅游地,也成了热搜。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在节假日不再蜗居、不再宅,而是走出去领略异样风光,体验风土人情。旅游逐渐成为时尚、成为了生活方式。由此,旅游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特别是占据旅游资源高地的省市县,更是大兴旅游,这几年又提出了发展全域旅游的概念,各地方心领神会积极跟进,力争把旅游消费“一网打尽”。
发展任何一个产业,重要的还是要结合所占有的资源,旅游产业更是如此。或者自然风景、或者历史人文,要把资源整合好并加以利用。如果一样都没有,就需要从别的方面入手去考虑发展经济,切不可东施效颦、生搬硬造。当然,如果占有旅游资源而不去开发利用,而是大搞工业搞项目,那就是暴殄天物了。
发展旅游要有产业意识。世界上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镇子,靠旅游促进经济发展获得成功的例子不胜枚举,但无不是占据了优越的旅游资源并实施了产业化开发。产业发展离不开资源,今天大兴其道的全域旅游概念,其实就是要把旅游资源按照发展产业的规律做大做强。而以往那种一说到旅游,就会出现在人们脑海里的“门票多少”“景点远不远”“在哪里住宿”等,说明那时旅游还没有被当成产业,门票经济是最典型的农耕文明遗产。旅游是现代人类文明的产物,因此发展旅游一定要有现代产业发展意识,只有确立这样的意识,才能真正把全域旅游搞好发展好。前些年曾经热议过杭州市取消西湖景区门票后,旅游业更加兴旺,这个结果正好说明杭州把旅游当作产业发展是符合规律的。西湖美景甲天下,历史人文讲不尽,如果因为区区一张门票扫了旅游者兴致,岂不是天大的资源浪费。
发展旅游产业还要有开放的意识。无论风光、遗迹还是人文,全部都是大自然和老祖宗留下的遗产,本就应该是全民的共有财富。杭州实践与众多旅游发达国家和地区之所以取得成功,都是因为没有把眼光盯在某个风景某个遗迹某个故事,而是以开放的心态,将旅游进行从产业链到上下游的通盘规划,进而分步实施整体推进。最近国家宣布把海南建设成国际旅游岛,欲以海南岛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打造全域旅游完整产业链条,促进海南经济腾飞的同时,也更加彰显了中国的开放意识。
但现在有一种倾向值得重视和警惕,就是认为发展旅游是环境压力较小、一本万利的事情,全国已经有超过200个县市区提出或者正在实施全域旅游发展计划。然而其中确有一些地方一没风景,二没故事,可以说毫无旅游资源可言。但这些地方以保护环境为由、脱离发展实际生造旅游景区景点,编造人文概念,这样的做法一是造成投入浪费,二是不可持续,应该及早予以禁止。还有近年来方兴未艾的乡村游、农家乐,让一些地方误以为这就是发展旅游。乡村游、农家乐的确为城乡居民休闲提供了好的去处,也使农民因此致富,农村面貌改变,但这不是旅游。
旅游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显而易见,但无视资源秉赋、脱离产业化发展的旅游好比无源之水、无本之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