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今年一季度,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州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9.17亿元,同口径增长23.1%,税收占比为87.5%。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82.52亿元,同比增长20%,规模以上工业投资35.37亿元,同比增长28.6%,高新产业投资10.8亿元,同比增长65.8%,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好于预期、高于全市。随着一大批高端科技项目的快速推进,海州区经济结构实现蜕变,跃入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
海州区工业经济规模小、总量少、效能低,其中传统产业占工业经济总量的近70%,作为中心城区,要破解资金、技术、人才短板,必须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高端科技项目、技术和人才。为此,海州区制定了10多项促进招商引资激励办法,并优化招商项目服务流程制度等20多条创优环境硬规定,设立了3个招商分局。一批高端科技项目纷至沓来,投资15亿元的曙光建材、投资15亿元的医疗器械产业园全面开工建设,投资1亿元康达智手机摄像头二期工程当年开工、当年投产、当年达效。经该区主要领导多次赴长春洽谈,今年初长生生物医药项目全面开工建设,投产后将成为连云港市第五大药企。一季度,该区在谈、签约项目211个,总投资460.443亿元,同比均有较大幅度增长。
高科技项目需要高层次人才引领,为有效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该区出台了《关于加快建设创新驱动发展先行区的实施意见》等多项科技创新优惠政策,区财政每年安排600万元科技创新专项资金,对新增高新技术企业、研发平台、创新产品等给予奖励。去年累计为企业争取645万元“科技创新券”资金,企业受益超2亿元。
海州区去年组织实施了传统产业升级工程等4个主体科技专项工程,在重点企业建立了院士(博士)工作站,与中科院等10余家科研院所建立了合作关系,每年组织企业与清华大学、中科院等院校的100余名专家开展30余场次产学研对接,全区所有科技型企业均与高校院所建立合作关系。同时,该区联合北京中关村成立中联智谷科技园、联合西交大成立西交大连云港研究院、立足连云港医药基础建立医疗器械产业园,仅“一谷一园一院”,去年海州区共招引落地高精尖科技项目30个,初步形成高端设备制造、医药医疗等百亿产业群。
通过开展“高层次人才海州行”系列活动,70余家科技型企业先后从南开大学等科研院所引进专、兼职科技副总101名,“海州智库”入库专家达600名。去年底,该区累计建成省级研发机构93家,建成国家级科技孵化器1家,省级2家,众创空间8家。
为进一步提升工业经济“抗风浪”能力,该区将宁海街道、洪门街道、智慧物流园等纳入海州经济开发区统一管理,形成“一区五园”发展格局,逐步实现园区布局、基础设施、审批改革等“十个维度”的整合,打造都市工业“升级版”。
海州制定工业经济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围绕壮大医药健康、装备制造、新型材料三大百亿元集群,扶持实体经济,支持骨干企业,培育一批主业突出、竞争力强,成长性高的“单打冠军”企业。重点抓好年度投资48亿元的23个重点工业项目建设,以产业链引商、创新链引智、价值链引才,确保今年新开工项目完成技改投入资金不低于150亿元,形成产业集群效应,为该区工业经济“提速快跑”“洼地崛起”提供了坚强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