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绿”与“黄”的较量

在荒漠,“绿”与“黄”是一对矛盾,“绿”在一定范围内覆盖了“黄”,“黄”则无处不在侵蚀着“绿”。在新疆昌吉市的北大门——北部荒漠,“绿”与“黄”的较量尤为明显。

为了改善北部荒漠生态环境,昌吉市出台了《昌吉市北沙窝国家沙漠公园总体规划》,计划在5年内将北部荒漠打造成一座集生态保护、植物景观、科普宣教、沙漠旅游为一体的国家沙漠公园。昌吉市林业局局长刘新江表示,昌吉今年将在北部荒漠一次性种植近10.5万亩的梭梭,筑起北部荒漠的第一道绿色防线。

北部荒漠区总面积490多万亩,有梭梭林的340多万亩。20世纪80年代以来,这里私垦荒地、滥挖药材、偷猎动物等犯罪活动时有发生,致使梭梭、红柳等沙生植被成片死亡,动物数量急剧减少,土壤次生盐渍化问题日渐突出。为此,昌吉市于2003年成立了北部荒漠生态保护管理站,随即又出台《昌吉市北部荒漠生态区保护管理暂行办法》,为荒漠区的开发与保护创造了良好政策环境。

此后,昌吉市又在原有管理站的基础上扩建了2个中心保护站,设置了300多个招引猫头鹰的栖架和巢箱,并将当地牧民聘为护林员,初步建起了集监测、预防、除治、打击等功能于一体的荒漠管护体系。

4月的北部荒漠,热似酷暑,记者随车驶入北部荒漠,道路两旁望不到边的千万株梭梭昂首挺立,带来满眼清凉。刘新江介绍说:“你现在看到这些梭梭全部是自然生长的,这些都是我们近几年退耕还林得到的可喜成果。我们经过几年的实践,发现梭梭特别适合在这里种植,耐旱易活,种植简单。如今,北部荒漠治理形成了以保护荒漠灌木林,促进自然恢复为主,封、造结合,乔、灌搭配这样一个格局。”

无路、无电、无水、无通讯、干旱少雨……北部荒漠仿佛与世隔绝,种活一棵树更是难上加难。梭梭真的这么好种?荒漠里种植梭梭成活率有多高呢?

昌吉市三工镇林业站站长向记者演示了梭梭的种植方法:在挖好的渠沟里铺好滴灌,一次栽两棵苗,根部埋5~7公分这树就种好了,过程前后不到20秒钟。吴建明拿着今年的梭梭苗子说:“梭梭苗子越小,成活率越高。像今年这样的苗子,成活率至少在90%。”

不仅如此,昌吉还不断加大非法开垦国有土地查处力度,依法清退非法开垦的国有土地,再逐年根据用水指标,从家庭农场退出一定比例耕地,逐步恢复北部荒漠区生态环境。

曾经的不毛之地长出了生命绿洲,林草丰茂,百鸟筑巢,生态改善了,小气候随之变好。经过5年的精心治理,昌吉市北部荒漠区滥垦滥牧、滥捕滥采、鼠患猖獗等问题已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恢复良好,消匿多年的黄羊、狼、鹅喉羚等野生动物开始重新栖息于此。

种梭梭只是昌吉市北部荒漠治理的手段之一,让荒漠变“金窝”也是荒漠治理的一项重要内容。

这两天,来自甘肃的大芸种植户王尚多天天“追着”刘新江在北部荒漠里转悠,他瞄上了一块近2000亩的梭梭林。王尚多告诉记者:“我看上的这片地原来是农场的棉花地,本身就有底肥,在加上这片子里的梭梭长势也比较好,我准备今年在这里种上2000亩的大芸样板田,然后再逐年增加种植规模。”

大芸是一种寄生在梭梭根部的植物,因对土壤、水分要求不高而被引进荒漠地区,大芸种植是昌吉让荒漠变“金窝”的一个探索。据刘新江介绍,在种植梭梭林构建第一道绿色防线的基础上,昌吉将以甘莫公路为界,构建第二道防线。将在甘莫公路两边种植以桑梓、黑果、花卉为主的经济林,把生态与致富结合起来,既帮助周边群众脱贫致富,又增加北部荒漠的治理效果。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看着昔日荒漠慢慢改变,刘新江仿佛已经感受到了荒漠变绿洲的那种兴奋和幸福。过去,人人都想逃离这片荒漠;如今,这里遍布绿色,充满希望。